春暖花开的季节,旅游市场正快速升温。多个旅游出行相关平台数据显示,春游等主题出游需求旺盛,出境团队旅游试点开启和扩围明显带动出境游。当前,政策加力支持,地方发掘特色,企业趁势布局,紧抓旅游业复苏机遇。
“说走就走” 旅游业暖意浓
“想去海南很久了,这次终于‘说走就走’了。”家住北京的张琦刚刚结束海南行,这次出游带来的愉悦溢于言表。
“我和女朋友计划‘五一’去泰国普吉岛,本来想着提前一个多月订票应该可以便宜些,但现在‘机酒’(机票和酒店)价格已经明显上涨,我们赶紧下单。”上海的周先生说。
无论是国内游还是出境游,火热程度在“机酒”数据上可见一斑。
飞常准数据显示,3月1日-20日,国内实际执行客运航班量达23万班次,较去年同期增长87%,并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2月6日-3月20日,出境航班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247%,日均出境航班量从1月的百余班次提升至每日近300班次,3月15日的国内出境航班量更是达到292班次,是3年以来单日出境航班量最多的一天。
飞猪发布的《春季出游快报》显示,截至目前,“五一”假期的出游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3倍;携程的酒店预定数据则显示,1月8日至3月8日,内地游客赴法国的酒店预订同比增长16倍;内地游客赴越南的酒店预定量同比增长超22倍。
“春节期间,华住集团旗下酒店长线旅游市场以及热门城市的经营水平超出预期。可以预见,今年‘五一’假期、暑期旺季直至国庆长假,休闲游场景将进一步修复。”华住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飞常准国际机票分析师王毅也表示,目前出境游市场有序恢复,出境团队游仍处在谨慎放开的时期。“五一”小长假或迎来出境旅游爆发式增长。
支持举措持续发力 特色旅游升温
培育新市场、优化服务供给,从中央到地方,正在持续强化旅游复苏支撑。
文旅部日前发布通知,为更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决定于5月开展一系列的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活动;文旅部3月27日发布关于推动在线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在线旅游市场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此前,文旅部还宣布延长旅行社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补足期限,为处于恢复发展重要时期的旅行社提供支持……
地方层面,结合优势资源持续发力特色旅游内容,成为推动旅游业复苏的重要抓手之一。
今年甘肃将联合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充分放大“铁路+旅游”综合效应,发挥兰新高铁、宝兰高铁、兰渝铁路、银西高铁、银兰高铁等线路的带动作用,继续推进“环西部火车游”旅游专列和知名景区无缝衔接,带动甘肃乃至西部文旅市场持续升温。
此外,广东提出将“影视+文旅”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内容,推动将影视IP转化为商业IP、将文旅场景转化为消费场景,高质量打造国际影视文旅目的地;川渝两地明确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成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打造魅力都市、熊猫故乡、壮美三峡、石窟艺术等巴蜀文旅品牌……
“中国旅游业正在进入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时代。”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建议,持续释放积极向上的政策信号,统筹推进旅游市场复苏;加强旅游投资促进和经营主体培育工作;综合运用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力量,紧跟市场需求,开发更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新型旅游产品。
经营主体更乐观 下沉市场潜力大
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约45.5亿人次,同比增长约8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95%。全年入出境游客人数有望超9000万人次,同比翻一番。
多重支持政策下,逐渐升温的市场给相关经营主体注入了“强心剂”。
中国旅游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对一季度旅游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持乐观态度的分别占受访企业的68.8%、67.5%,对下一季度以及全年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持乐观态度的比例增长到77.9%、82.1%。
华住集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当前着力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步伐也在加快。“我们将持续加大下沉市场的投入布局,以旅游业的复苏为契机,加强西北、南方等业务薄弱区域的布局。”
“作为直接消费,旅游对衣食住行等领域的新产品、新业态都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同时,旅游业的复苏还能拉动景区、度假区、酒店民宿等旅游相关项目的投资,提高城市与乡村地区存量资源的综合利用。”戴斌表示,“一季度数据体现出旅游业较快复苏和稳步增长的趋势。同时,目前旅游业以近程为主,传统景区相对游客较少,说明旅游业目前的复苏情况尚不充分,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也是第二季度努力的方向。”
戴斌认为,在多重效应叠加之下,我国旅游业的复苏发展将对消费增长与升级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旅游的复苏注入强劲动力。“世界需要中国游客,中国也需要国际游客,这是大势所趋。”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近期也表示,中国国内旅游业恢复将为其他经济部门制造联动效应,给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更大活力。(记者 袁小康 王奇)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