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前5个月“新三样”出口增幅明显 外贸提质升级迎新契机

发布时间:2023-06-19 13:46:11 来源: 编辑:佚名 浏览:

  近年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商品作为出口“新三样”,在我国对外贸易当中的地位愈发重要。6月18日,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月报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的出口累计金额分别达1139.42亿元、1836.13亿元和1521.89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2.4%、78.5%和23.6%。

  “‘新三样’海外走俏,给我国出口格局和国内经济格局带来深刻影响。”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这说明我国产品品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逐步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是出口格局不断优化的表现;另一方面,将促使国内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优势,进一步推动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由中后端向前端的跃升。

  “新三样”持续走俏

  成为出口新动能

  近年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已逐渐取代服装、家具、家电在我国外贸当中的地位,成为新晋热销出口产品,对我国整体出口增长的拉动力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新三样”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长1.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大。

  据海关总署6月18日公布的月报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量分别达156718辆、30582万个和47786万个,同比分别增长107.3%、-7.2%和39.4%。虽然锂离子蓄电池的出口数量有所下降,但相关产品金额呈现明显增长势头。数据显示,5月份,出口锂离子蓄电池产品金额达3765442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6%。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均表示,外贸“新三样”的异军突起,与我国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相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助力相关领域形成规模优势,成为出口新动能。

  从电动载人汽车来看,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在此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优势,从而使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具体体现在,首先,我国在电动载人汽车领域的基础性研发较为扎实,包括车载电池、操作系统等在内的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均可实现自主可控;其次,得益于生产成本优势,我国电动载人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绝对的价格竞争力。此外,出于低碳环保等考量,我国在政策上对电动载人汽车领域的支持力度较大,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空间,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其国际竞争力。

  从锂电池来看,锂离子电池的出口总值在我国出口总值的占比正逐年升高,从2020年的不到0.7%,2021年的接近1%,快速上升到2022年的接近1.5%。对此,彭博新能源财经储能分析师史家琰向《证券日报》记者解释说,海外锂离子电池需求受汽车电动化、能源转型需求等影响持续快速走高,但高需求并不能被本土的电池制造产能满足,而中国拥有世界绝大多数的电池制造产能,因此,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持续保持增长。

  从太阳能电池来看,彭博新能源财经储能分析师谭佑儒认为,得益于光伏发电良好的经济性,以及受到能源安全问题和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刺激,海外市场总体对于光伏组件的需求旺盛。但考虑到较长的建设周期、生产经济性以及政策的落地和确定性,从中国进口相关组建是较优选择。

  “新三样”企业

  要注重质的提升

  展望未来,从需求端来看,随着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智能化等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进一步深化,对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以及太阳能电池的需求形成持续支撑;从供给端来看,在国内制造业转型不断升级过程中,相关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将不断被巩固。在此背景下,“新三样”将会持续走俏,成为我国出口贸易当中重要一环。

  洪勇认为,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需求增长以及国家政策倾斜的支持下,我国“新三样”出口规模将继续扩大。但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份额的分配将更加残酷,这对国内相关企业在技术改进、成本降低和市场拓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锂电池产业企业为例,史家琰表示,对于锂离子电池制造及其上下游企业来说,目前是进军海外市场尤其是海外建厂和扩产的好时机,出海机遇多于挑战。

  为此,王鹏建议,在越来越多企业入局“新三样”相关领域过程中,要避免行业内部展开价格战,缩小企业盈利空间;相关企业应不断依靠创新打造技术“护城河”,突破技术瓶颈,夯实国际竞争力。此外,相关企业在追求量的增长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质的提高,即除了继续关注相关产品成品出口外,还可以通过出口相关产品设计、服务、技术等,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1月17日,2023年中国经济年报出炉。从“账面”“市面”“资金面”“政策面”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经济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动力不断增强。  账面:收入增长 支出有力  财政是国家的“钱袋[详细]

2024-01-19

  国家发展改革委1月17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日前撰文指出,要深刻把握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详细]

2024-01-19

  近日,多地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其中,江苏和浙江第三档月最低工资标准均超过2000元。  专家表示,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有利于分配结构的调整,对劳动者的利益有着实质性的影响。随着最低工资[详细]

2024-01-19

  春运即将开启,这是中国交通运输的又一次“大考”,今年春运期间,预期将出现客运“超大流量”。同时,开年以来,铁路、民航、物流快递等产业也都显示出活力,从诸多“流动的指标”可以看出,中国经[详细]

2024-01-19

  2023年中国经济年度“成绩单”揭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详细]

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