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读懂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发布时间:2023-06-29 13:46:42 来源: 编辑: 浏览:

【思想茶座】

本期嘉宾:

刘余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

高长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党的文献》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王易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张胜 

编者按

在近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关键词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精准提炼和系统总结。这一重大论断,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如何理解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五大突出特性,怎样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特邀专家学者就此进行阐发。

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光明智库: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请您从这些重要元素中选取若干进行分析。

王易: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可以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精神追求的鲜明体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几千年来,这一精神追求代代传承。无论是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共同富裕,还是发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当代体现。

刘余莉: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其中“大一统”理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并专门提到了“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尚一统、求大同”的理念和国家政治实践,持续强化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铸就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这些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天人合一”理念的基础上,孕育出的是古圣先贤“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仁爱情怀,“天下一家”的宽广胸襟,形成了协和万邦、胸怀天下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域外民族开展日常交往和文化交流,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创造出一系列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高长武: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可以说,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地、人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同时还认为“天行有常”,天地“生生之道”不可违背,由此也就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中国人的天下观,核心理念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做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讲信修睦、守望相助。何谓“和”?中华文化典籍中有许多论述,比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和合故能谐”。也就是说,协和万邦之“和”,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合一体、共同发展的和谐相处。

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诸多元素汇聚一体,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

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给您以怎样的触动和启示?

高长武:五个突出特性并不是简单罗列的,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中,连续性居于首位。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而没有中断,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其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分别决定了中华文明能够很好地处理守正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独立与开放、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在历史长河中赓续至今。

以创新性为例,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正是这样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危难、突破进取提供了动力和保障,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维护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王易:在五个突出特性中,连续性坚定着我们走自己的路的定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这启迪我们:中国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的基础之上,有着深厚底蕴与坚实基础。

从数千年历史发展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历史的常态。突出的创新性让中华民族形成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锤炼出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激励着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披荆斩棘,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可以说,这种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刘余莉:总的看,历朝历代都遵循“天人合一”的生存观念,采取“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追求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道德境界。这其中,鲜明地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尤其是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何谓“一体之仁”?小到一家之内,大到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和谐一体的关系。“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化解冲突、促进和平。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文化可以为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提供智慧和指引,使世界人民携手共进,共同开创美好未来。

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光明智库:应当怎样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王易:一是从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予以把握。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并非沉湎于过往辉煌的自我陶醉,而是从当下中国现实出发的理性回溯,旨在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科学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有利于更好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二是从不同文明的对比中予以把握。文明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首先是就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对比分析而言的。世界范围内,很多文明都曾有过辉煌的过往,但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而未曾中断。这样的文明发展历程和成就,是今天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三是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任务中予以把握。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以高度的使命感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在赓续历史文脉中谱写当代华章,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为此,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与现代生活需求紧密契合,在润物无声、日用不觉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取长补短以实现自我更新,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要主动回应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多难题,为人类探索美好未来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刘余莉: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来到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他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好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需要我们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读懂中国之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比如,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生存智慧;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读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不仅是当代社会的孜孜以求,也是传承千百年的淳朴愿景,等等。

研读经典、学习历史是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中国古代的文学、戏曲、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等艺术形式,都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作为内在要求,在现代社会,可以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宣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正能量,汲取赓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高长武: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既要看到,这些突出特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不断的文化文明创造中逐渐积累和沉淀形成的,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图谱中的显著标识,揭示了中华文明能够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关键密码;也要看到,这些突出特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蕴含在中华文明诞生以来发展演进的一系列文明成果和成就之中;还要看到,这些突出特性不是僵化的机械的而是有机的辩证的,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

基于这样的认识,要重点做好如下几点:一是加强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研究和阐释,并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横向比较中,讲清楚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之其然、其所以然、其所以必然;二是深化对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概念之间联系和区别的研究和阐释;三是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四是巩固文化主体性,进一步回答“我们是谁、从哪里来、现在哪里、到哪里去”的问题,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当前应怎么做?

刘余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并对此作出全面部署。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我们主动送出去,例如在世界各国建立或支持建立“孔子学院”“汉学院”“鲁班工坊”等,拍摄体现中华传统美德、蕴含中华文化元素的影视作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学术交流等。二是让外国人主动来学习,把中华文化带回去。为此,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朋友圈;同时,加快构建多领域、深层次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高长武:一是坚持以我为主,立足中国大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平衡好“讲者”与“听者”的关系,让“听者”不仅能够感觉到“熟悉带来的亲切”,更能感受到“差异带来的震撼”,真切了解到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的相融相通及与众不同。二是加强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提炼展示,丰富和充实中华文明故事的讲述内容。三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王易: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应以此入手,展现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比如,积极同世界各国分享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任人唯贤、革故鼎新等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光明日报》(2023年06月29日 07版)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大视野新闻网讯 王丽)1月19日,晋源区首届冰雪影视文化节欢乐中国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暨电影《寻爹奇遇》开机仪式在太原古县城隆重举行,为晋源区与太原古县城2024春节&ld[详细]

2024-01-19

中新网北京1月16日电(记者 郎朗)“I’m Aquaman.”5年前,杰森·莫玛冲出海底,说出《海王》全片最后一句台词,亚特兰蒂斯诞生了新的王,DCEU的超级英雄电影创造了最高票房纪录。DCEU,即DC扩展宇宙,是围绕[详细]

2024-01-19

中新社郑州1月16日电 题:虢国玉柄铁剑为何可视为“中华第一剑”?——专访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清丽中新社记者 阚力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剑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并形成了独特的剑[详细]

2024-01-19

抢票“林俊杰”付款变“林子祥”?消费者质疑售票平台“跳票”,平台否认系统问题喜欢的歌手到自己所在城市开演唱会,于是早早定好闹钟,找一个网络好的地方,准时拿起手机抢票。抢票成功付款后却发现,购买[详细]

2024-01-19

新华社布达佩斯1月15日电(记者陈浩)匈牙利第15届布达佩斯国际马戏节15日落下帷幕,中国杂技团表现出色,车技表演《逐风者》获本届马戏节金奖。中国杂技团此次派出22名演员,为观众献上男子集体车技表演[详细]

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