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山丹丹》《团结就是力量》《江山如画》……在今年6月6日至13日举办的全国民族器乐展演上,10个民族乐团和32个民间乐种组合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民族乐团创作建设、民间乐种传承发展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彰显了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焕发的勃勃生机。
百花齐放,主题鲜明
全国民族器乐展演由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和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合并而成。其中,民族乐团参演作品均为2018年以来新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所含曲目70%以上为原创或创新改编,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会《天地永乐·中国节》《孙子兵法回响》,展现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音乐会《中轴》《潇湘水云》《水阔山海间》,展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的音乐会《沂蒙史诗》等。“从此次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情况来看,民族乐团新作涌现、百花齐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二胡演奏家朱昌耀说。
在本次展演活动开幕式上,河北省歌舞剧院演艺有限公司民族乐团创排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结就是力量》,以民族管弦乐为载体,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的伟大历程和壮美诗篇。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原院长杨青对这台音乐会表示肯定:“整场演出舞台呈现水平较高,作品的立意、创意、策划都很大气,这部表述宏大题材的作品放在开幕式这一重要环节是恰当与合适的。”
如何用民族管弦乐的语言来阐释宏大题材,是一个艰巨的创作任务。
“中国民族音乐尤其是民族管弦乐发展的历程很短,不像国外交响乐历史久远,因此民族管弦乐的作品数量也比较匮乏。”中央民族乐团原副团长赵东升认为,主题性音乐会大都是原创作品,在客观上为中国管弦乐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有利于中国民族管弦乐的作品积累。
从民间来,到民间去
6月6日,来自全国民族音乐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一团一评”“一场一评”的方式,对本次展演的首场演出、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带来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展开研讨。
《永远的山丹丹》创作于2017年,由作曲家王丹红作曲。知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曲祥表示,《永远的山丹丹》“粗中有细、土中有洋”,粗是陕北这片民乐沃土上特有的粗犷和奔放,细是作曲家设计的精巧与细腻;土是陕西本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示和情感爆发,洋是当代舞台呈现方式和艺术审美的完美结合。
“《永远的山丹丹》对陕西本土诸多民间音乐形式做了一次提炼,这种提炼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经过不断地升华和爆发,从而形成一种适合现代审美的乐队演奏形式。”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陈佐辉表示,“这部作品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职业乐团管理中,作曲家、指挥家、乐队以及乐团管理者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必要性,一部好作品的诞生和传播其缺一不可。”
民间乐种组合演出的作品涉及20多个传统乐种,既有典雅秀丽的江南丝竹、粗犷热烈的鲁西南鼓吹乐,也有古意盎然的诸城古琴、福建南音等。“32个民间乐种组合的集中展演让我感受到民间音乐的‘魂’、民族音乐的‘根’依然是那么生机勃勃,令我深受感动。”中央民族乐团原党委书记席强说。
在本次民间乐种展演上,粤之韵广东音乐小组带来的《粤茶·娱乐升平》保留了广东音乐所特有的民俗性、娱乐性、借景抒怀等特点;扎木契组合带来的《远古洪音》以内蒙古传统音乐素材为基础,结合现代编曲手法,展现出当代音乐新的风貌;中国音乐学院国音雅韵组合采用3件弹拨乐器,演奏技术运用自如,表现出鲜明的河南地方音乐风格。
席强认为,民间乐种组合的表演风格及流传的乐种形式是值得专业民族乐团学习的,专业民族乐团要真正地去民间吸取优秀的养分,“而专业民族乐团如何用传统、深厚的民族音乐风格来创作今天富有时代性的、专业性的民族音乐作品和舞台艺术表演,是举办此次展演活动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命题。”
守正创新,传承发展
民族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音乐基因。在王丹红看来,中国的音乐创作在当代已经进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词特别有意义,每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音乐创作的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其次是运用现代先进的思维理念及高超的技术。”王丹红表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同作品的创作背景不尽相同,创作者在每一次创作时都应深入挖掘与感悟。
甘肃省歌舞剧院敦煌古乐坊演奏的《倾杯乐》《急曲子》乐曲是由中国著名音乐学家、甘肃古谱学者席臻贯根据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掘的25首琵琶谱重新编配而成,两首乐曲在保留原琵琶谱译谱风格的基础上,音乐曲调通过现代音乐家的乐队编配和加工,呈现出具有甘肃特色的译谱演奏风格。
“作为甘肃本土演奏的敦煌古乐,音乐家尊重译谱风格,充分挖掘历史上宫廷音乐的演奏传统,并结合敦煌壁画的乐舞画面,在舞台演奏上对乐器、服饰、形体表演及演奏场景都做了大量考证工作,对继承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席强说。
在本次民间乐种展演的舞台上,中国戏曲学院鼓语者打击乐团带来的《鼓语者》以中国鼓作为演奏形式,充分发挥了鼓乐文化的传统特点,并结合现代人对中国鼓的文化寓意,将现代击鼓艺术和流行音乐的打击乐艺术技法融汇在乐曲中,作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席强指出:“如果中国戏曲学院鼓语者打击乐团能够用中国传统戏曲的锣鼓基因或者是打击乐的特色来创作今天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兴打击乐作品,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成为我们今天戏曲打击乐的传承代表。”
《人民音乐》杂志社原常务副主编于庆新观看了辽宁师范大学吹打乐团演出的两首吹打乐后兴奋不已。“首先,演员年轻气盛,富有朝气,使我们感到民族传统音乐后继有人;其次,辽宁师范大学能把民族民间乐种的学习引入常规教学,加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促进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的学习,是难能可贵的,这种教学思想和实践应该大加提倡。”于庆新说。
“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不仅要传承好、保护好,同时也要发展好、传播好,用民族管弦乐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经典佳作。”朱昌耀说。(实习记者彭澳丽)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