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今冬菜价大降 如何避免“菜贱伤农”现象?

发布时间:2023-12-07 08:45:46 来源: 编辑:佚名 浏览:

  菜价涨涨跌跌,虽说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但价格大幅下跌对于农民的影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值得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此类“菜贱伤农”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11月开始,北方地区白菜、萝卜、土豆等应季蔬菜大量上市,丰收的喜悦尚在,田间菜农却先感受到了阵阵“寒意”。北京新发地市场价格监测显示,整个11月大白菜批发价一斤最低两毛钱、最高也才四毛五,土豆价格降幅达三成,圆白菜、芹菜价格也降到近年来的最低点。而在地头,大白菜、萝卜等蔬菜“身价”更低,也就几分钱一斤,让大家对“白菜价”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今冬蔬菜为何大降价?主要原因是产量增加。2022年冬季蔬菜价格相对较好,菜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整体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再加上今年秋冬气温偏高,利于北方蔬菜生长,且入冬后气温没有明显下降,使北方菜上市周期延长,与陆续上市的南方菜迎头相撞,以致短期内蔬菜市场供给量大增。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夏季华北地区遭受洪涝灾害,不少农民为了降低损失,临时补种易种植、好管理的白菜、萝卜等,也使得华北一带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导致供过于求。

  那么,如何看待这轮菜价下跌?从市场的角度看,蔬菜价格下降有一定的合理性。北方地区初冬应季菜本就集中在几个品种,往年11-12月上市时,市场一时难以消化,价格出现季节性下降也是有的。近年来,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稳步增长,2022年全国播种面积达3.37亿亩,而且随着蔬菜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在丰富,单产在提升,总量也在逐渐扩大。这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消费选择,但同时也稀释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毕竟,市场需求是有限的,生产端供给多了,销售端价格自然就会有所下降。

  我们不妨给市场一点耐心。虽然当前菜价处于低位,但随着气温持续下降,北方露地蔬菜逐步退市,市场供给转向南方蔬菜和北方设施蔬菜,随着种植、运输的成本增加,菜价将逐步回升。即将到来的元旦和春节,也会进一步抬高蔬菜消费需求,带动菜价上涨。销售末端的“风吹草动”,将快速传导至生产链各环节,调动各方主体特别是农民适时调整下一茬的蔬菜生产,推动菜价恢复正常。

  菜价涨涨跌跌,虽说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但价格大幅下跌对于农民的影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据媒体报道,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一些蔬菜低价贱卖甚至滞留在菜地中无人采收,农民迫不得已只能将蔬菜直接翻地还田。蔬菜种植是一部分人务农增收的重要来源,一季蔬菜的亏损对他们的影响不言而喻。值得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此类“菜贱伤农”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需求侧的变化应当引起更多重视。不只冬季蔬菜价格下跌,今年以来,大闸蟹“跳水”、猪价“腰斩”等农产品价格波动也引发关注。市场的微妙变化,并非仅受单一产量因素的影响,往往还受消费习惯、市场预期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就拿大白菜来说,在现代交通物流和成熟种植技术的加持下,消费者可以一年四季随吃随买,冬储白菜的市场需求大大降低,人们消费观念也更加理性。同样,除了猪肉,牛羊肉、鸡鸭鱼等也广受市场欢迎,折射出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此外还要看到,近年来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价格走向愈发难以预测。

  无论是捕捉这些市场信号用于指导生产,还是防范应对自然风险,抑或是提高地头议价能力,单靠农民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新型经营主体等各方携手努力。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测和调控,为农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减少种植的盲目性。要加快推进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错峰上市、均衡供应,尽量防止扎堆贱卖。在市场价格低迷时,及时加强产销对接,帮助农户拓展销售渠道,提高流通效率。另一方面,要帮助农民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合理控制种植规模,适时调整种植结构,选育优质品种,树立品牌意识,提升竞争力。在今年大闸蟹“跳水”大环境下,阳澄湖、洪泽湖大闸蟹价格波动不大,正是因其质量、品牌两手都硬。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还要积极联结小散户,指导他们开展标准化生产,同时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对接商超、社区等销售终端,减少中间分销环节,帮助农民提升定价主动权。

  据了解,为帮助菜农减轻损失,各地纷纷使出了硬招实招,比如河南省临颍县及时摸排蔬菜滞销情况,加强与批发市场的联系,直接到田间地头组织货源,努力缓解农民卖菜难。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我们期待各方迅速行动起来,和菜农一起扛过这股“寒流”,共迎春暖花开。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1月17日,2023年中国经济年报出炉。从“账面”“市面”“资金面”“政策面”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经济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动力不断增强。  账面:收入增长 支出有力  财政是国家的“钱袋[详细]

2024-01-19

  国家发展改革委1月17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日前撰文指出,要深刻把握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详细]

2024-01-19

  近日,多地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其中,江苏和浙江第三档月最低工资标准均超过2000元。  专家表示,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有利于分配结构的调整,对劳动者的利益有着实质性的影响。随着最低工资[详细]

2024-01-19

  春运即将开启,这是中国交通运输的又一次“大考”,今年春运期间,预期将出现客运“超大流量”。同时,开年以来,铁路、民航、物流快递等产业也都显示出活力,从诸多“流动的指标”可以看出,中国经[详细]

2024-01-19

  2023年中国经济年度“成绩单”揭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详细]

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