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供需协同发力巩固壮大发展优势——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发布时间:2023-12-15 09:29:51 来源: 编辑:佚名 浏览:

  “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这是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深刻分析。信心和底气,来自我们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来自对“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的战略定力。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正是在科学思想的指引下,依托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备产业体系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优势,我们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动态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受到制约、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是我们面临的困难挑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动能依然不足、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等,是我们面对的国际形势。一系列现实条件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背景,凸显了运用好规律性认识、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我国的发展,总是在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中向前迈进。堵点、痛点、难点,都可以成为实现突破的结合点。近年来,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都证明了这一点。立足当下,统筹供需积极创造市场,巩固壮大发展优势,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

  供给端,要增强新赛道、新动能“进”的势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需求端,要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传统消费、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都可以成为消费增长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等,都是扩大投资的切入点。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还有赖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投融资机制等相关举措的跟进。

  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是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形成系统集成效应,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各地也要结合各自实际,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以回应经营主体的需求为导向、以激发市场活力为导向,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真正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凝聚力量。

  这是一道难度不小的考题,我们期待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带来的成效。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1月17日,2023年中国经济年报出炉。从“账面”“市面”“资金面”“政策面”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经济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动力不断增强。  账面:收入增长 支出有力  财政是国家的“钱袋[详细]

2024-01-19

  国家发展改革委1月17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日前撰文指出,要深刻把握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详细]

2024-01-19

  近日,多地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其中,江苏和浙江第三档月最低工资标准均超过2000元。  专家表示,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有利于分配结构的调整,对劳动者的利益有着实质性的影响。随着最低工资[详细]

2024-01-19

  春运即将开启,这是中国交通运输的又一次“大考”,今年春运期间,预期将出现客运“超大流量”。同时,开年以来,铁路、民航、物流快递等产业也都显示出活力,从诸多“流动的指标”可以看出,中国经[详细]

2024-01-19

  2023年中国经济年度“成绩单”揭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详细]

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