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我国引进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乐器推销员》(中文版)和《异想天开》(中文版),音乐剧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之后的三十余年间,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从引进、翻译国外经典作品,逐渐发展到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蝶》《西厢》《将进酒》等原创音乐剧,实现了本土化探索。特别是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原创音乐剧与外来经典IP改编剧目并轨发展之后,逐渐脱离模仿与改编的制作模式,走上了立足本土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创之路。
日前,在厦门演出的原创音乐剧《瞿秋白》引起轰动。这一现象说明,中国丰富的历史积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音乐剧的本土化生长提供了沃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音乐、舞蹈与历史、文学故事等,音乐剧正呈现出强大的原创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无论是“灯火盈门,笙歌迭奏”的大唐盛世风貌,还是“青石街头人潮涌,繁华都市盛景浓”的宋朝市井文化,无论是近代壮丽的抗战精神和革命先辈们的英雄气概,还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图景和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都为我国本土音乐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近年来,我国音乐剧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题材,展现出强劲的创作能力。音乐剧《诗经·采薇》取材于《诗经》中的《小雅·采薇》,讲述了周代瘟疫暴发时,乡野郎中子谦、将军南仲、世家女若兰这三位失散多年的发小意外相逢,展开了有关爱与家国情怀的感人故事。全剧用音乐剧的形式提炼出中国古老诗歌所蕴含的哲思,让《采薇》这首戎卒返乡诗在戏剧与音乐的表达中,得到具象化的展现、延伸与升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则从中国历史故事中汲取素材与灵感进行创作,在原故事中加入了更为深沉动人的情感元素。个人和家族的仇恨,最终被家国大义所超越。献出自己的孩子拯救赵氏孤儿的医生程婴,在孩子的坟前死去,孩子的灵魂选择原谅忍辱负重的父亲。全剧共26个唱段,音乐风格时而磅礴、时而细腻,歌词充满历史韵味,情感直抵人心。
同时,本土音乐剧在题材选择上,越来越多地关注革命题材和现实题材,力求通过再现革命故事与描摹现实生活弘扬中国精神。音乐剧《瞿秋白》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瞿秋白革命的一生。全剧以故事线、情感线为双主线展开六幕剧情,既符合音乐剧本身的特点属性,充分显示出音乐+戏剧的双重表达,又利用音乐剧长于抒情的特点,让人物的纯真爱情得以艺术化表现,使革命人物血肉丰满,革命题材创作不落窠臼。
音乐剧《星辰》则以雄安新区的建设者为原型,将奋斗、坚忍、奉献等中华民族优良美德通过一座新城的建设故事来展现,深情讴歌了中国青年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奋斗精神和蓬勃朝气。剧中的青年奋斗者群像传递了中国故事中的“小人物”在激昂奋进的大时代中所具有的价值与力量,给身处同一时代的观众带来了强大的情感共鸣。
民族音乐为创作提供灵感支持
音乐性是音乐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我国音乐剧本土化发展历程中,我国民族音乐从配器、唱腔、风格等多方面为其提供了创作素材以及灵感支持。
音乐剧《将进酒》中的音乐主要使用民族乐器演奏,旋律唱段依据唐代古琴曲改编而来,使作品充满浓郁的古风和民族韵味。民族音乐剧《花儿与号手》以宁夏地区山歌“花儿”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西北民歌与赣南民歌的融合,艺术化地呈现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红军号手”的形象,悠扬婉转的民歌旋律让观众感动。侗族音乐剧《平箫玉笛》采用侗族音乐的元素,用二十余首侗族歌曲讲述玉屏箫笛的历史与制作工艺,探寻玉屏文化自信的根源。
依托我国传统文化创作的音乐剧《南孔》,融《诗经》、宋词等古典诗词于唱词中,辅以唯美筝音、悠悠箫声等中国传统音律,为音乐剧增添了古典性和历史感,是新国风音乐剧的成功尝试。谱写楷模人物动人故事的音乐剧《绽放》采用多种音乐形式呈现饱满的人物特性——通过弦乐绵延的长音、微弱的泛音描绘张桂梅在大山中默默奉献、温暖人心的人物画像;通过弦乐断奏与管乐不断攀升的旋律表现张桂梅怀抱的坚定教育信念;通过流行音乐与云南彝族、白族、苗族等多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展现极具地方特色的教师形象。
在我国本土音乐剧创作中,音乐烘托气氛、助燃情绪、推动情节的作用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现。在《将进酒》中,“诗仙”李白的形象主要依托其人生所经历的阶段性事件进行塑造,通过用音乐与情节串联“行路难”的人生历程,展现他追求自由、豪迈不羁的豁达精神。全剧融合诗、舞、歌、曲、诵等多元化的艺术表达,呈现极具美感的视听效果,展现了巴山蜀水的人文风情,让观众在观剧、听曲的过程中,感悟李白诗词所蕴含的对自然、生命、情感等主题的深思和感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塑造艺术场域,通过音乐将人物的精神内核高度凝练,让观众在旋律中动情。
在音乐剧《瞿秋白》中,也充分体现了音乐对情节的推动及二者的完美融合。全剧用平实的唱词讲述动荡背景下瞿秋白先烈的事迹,将高尔基散文诗《海燕》中的经典词句揉入歌曲《海燕与我》中,表现出革命者勇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和斗争必胜的坚定信念。剧中,瞿秋白在《国际歌》的旋律中昂扬说道:“此地甚好!开枪吧!”枪声在越来越洪亮的《国际歌》中响起,激起人们心中的热血,一时间台上、台下遥相呼应,在跨越舞台的空间界限后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以情感搭建与观众的沟通桥梁
音乐剧是一种深度展现城市文化、有极强用户黏性的综合艺术形式,观众可以因为一部剧,留恋一座城。音乐剧不止于“音乐+剧”,它可以是一种情感符号,搭建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桥梁。
2019年末,北京小柯剧场推出音乐剧《想把我唱给您听》,用极具北京味道的故事唱响深入人心的旋律,每位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北京记忆,小柯剧场一时间也成为文艺青年来北京的打卡地之一。事实上,在当代都市中,博物馆、剧院、音乐厅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兼具内容生产、经济消费、旅游延伸的功能,能够带动文旅产业发展,营造本地文化氛围。这得益于其中所生产的包括音乐剧在内的艺术内容产生的文化影响力。
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英国戏剧界的代名词伦敦西区是音乐剧的策源地,纽约“百老汇”则被看作音乐剧的代名词,两者都作为国家名片之一享誉全球。从伦敦西区走出,唱响百老汇以及全世界的经典音乐剧《猫》如今已被翻译成15种语言,演出遍布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代表性唱段《Memory》旋律响起,成为全世界8100万观众的共同回忆。这是音乐剧的独特魅力,更是音乐剧所传达的全人类共同情感的力量。
音乐剧《瞿秋白》最好的力道在于创作者没有刻意突出所要传递的革命精神,而是用一种朴素、真实、流动的情感,在点(生活、战斗的地点)、线(故事线与情感线)、面(生活、革命、时代)中娓娓道来,当亲情、爱情、家国情这些全人类共通的情感随着剧情发展汩汩流出,中国革命的伟大动人自然摄人心魄。
《将进酒》中勒令高力士脱靴、不畏权贵的李白形象;《诗经·采薇》中寄情家国的征夫形象;《星辰》中无私奉献、建设家园的奋斗者形象……无不引起国人的情感共鸣,他们共同代表着我国从古至今积淀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这些“文化符号”也是我国本土音乐剧走向世界的必胜法宝。
从艺术表现到文化理解,我国本土音乐剧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中,以经典的中国故事为脚本,辅之以中国式的艺术表达,可以说,中国本土音乐剧作为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正在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着重要力量。而搭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快车的中国音乐剧,在不断抵达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的探索与尝试中,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认同。
(作者:张璐,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央音乐学院客座导师)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