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超越 为国争光
在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发扬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夺得18枚金牌、20枚银牌、23枚铜牌,在金牌榜、奖牌榜居第一位,取得了我国参加冬残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为成功举办北京冬残奥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代表团运动员全项参赛、勇于超越,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奏响了坚韧不屈、乐观进取的生命凯歌,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他们的出色表现充分体现了中华体育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权保障与国家发展的成绩,进一步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突破历史,创造最好成绩
刘子旭夺得残奥冬季两项男子短距离坐姿组冠军,为中国代表团摘得冬残奥会雪上项目首金;中国代表团开幕式旗手郭雨洁在残奥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站姿组比赛中夺冠,为中国代表团斩获冬残奥会女子个人项目首金……北京冬残奥会开赛以来,中国代表团接连奏响凯歌,展现了强大的竞技实力和昂扬的奋斗姿态。
9个比赛日里,中国代表团运动员一次又一次超越自我,尤其是此前冬残奥会最好成绩只有第四名的雪上项目,不断实现突破。张梦秋在残奥高山滑雪项目上夺得2金3银,成为本届冬残奥会夺得奖牌数量最多的中国代表团运动员;杨洪琼包揽残奥越野滑雪女子坐姿组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3个项目金牌,是本届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数量最多的运动员。
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起步较晚,2002年首次派代表团参加冬残奥会,就此让拼搏身影闪耀在冰雪运动赛场。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队为中国代表团摘得参赛历史首枚金牌、奖牌,为中国冬季残奥项目发展翻开崭新一页;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轮椅冰壶队决赛中击败瑞典队,成功实现卫冕。
从冰上项目一枝独秀,到冰上、雪上项目全面开花,中国代表团运动员在本届冬残奥会上的亮眼表现,也是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国体育代表团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践行了‘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誓言,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书写了中国残疾人冬季运动的新篇章。”中国残联理事、体育部主任,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秘书长赵素京说。
团结拼搏,实现冰雪梦想
在冬残奥会舞台上,中国代表团运动员奋力拼搏、超越自我,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在追梦和圆梦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生的飞跃。
我们难以忘记,在残奥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UL级比赛中,纪立家、王鹏耀、朱永钢、张义琦4名00后运动员包揽前四名,4面五星红旗在赛场同时展开的自豪与感动。决赛出发前,小伙子们互相打气加油,年轻运动员乐观进取、阳光自信的良好风貌,让人备受鼓舞。
我们难以忘记,中国代表团轮椅冰壶队在连日比赛中稳扎稳打、连克劲敌、实现卫冕。当五星红旗在“双奥场馆”国家游泳中心高高飘扬,全场观众热血沸腾,高声齐唱国歌。数年如一日地千锤百炼后,这枚沉甸甸的金牌是队员们向祖国、向人民、向自己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我们难以忘记,年轻的中国代表团残奥冰球队以小组赛第一名晋级,最终击败上届季军韩国队,夺得一枚宝贵的铜牌。队员汪之栋说:“只要比赛没结束,我们就要战斗到最后一刻。”初登冬残奥会赛场就取得优异成绩,背后是全队成员刻苦训练,在短短几年间提高排名;是每位队员团结一致、不畏强手,在比赛中打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
我们难以忘记,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上,许多运动员勇敢前行的姿态。从4年前平昌冬残奥会一人参赛到如今8名女子选手共同出战,残奥高山滑雪运动员刘思彤说:“团队的力量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雅典残奥会女子跳远F42级冠军、45岁的张海原是中国代表团中年纪最长的运动员,在本届冬残奥会上圆了自己的“双奥”梦。她用自强精神和乐观心态激励着更多残疾人朋友,勇敢走向社会、积极面对生活。
保障有力,夯实运动基础
北京申冬奥成功后,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残联制定《冬季残奥项目振兴计划》《残疾人大众冰雪行动方案》等,依托全国残联系统举办训练营和全国比赛,冬季残奥项目运动员也由不足50人发展到近千人。
2018年,中国残奥冰球队首次参加世锦赛就获得C组冠军,次年又获得B组第三名;2019年,中国冬季残奥项目连续取得突破,收获2枚残疾人单板滑雪世锦赛金牌、3枚残疾人高山滑雪世界杯金牌……为扎实备战北京冬残奥会,各冬季残奥项目集训队全年不间断训练,并将夏训与冬训、境内与境外、训练与比赛相结合。同时,中国残联尽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组织运动员、运动队创造条件参加国际赛事,不断提升整体竞技水平。
残疾人大众冰雪运动蓬勃发展,也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感受冰雪运动魅力。2016年起,“残疾人冰雪运动季”连续举办6年,参与省份由14个发展到31个;建设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设立一批冬季残奥项目基地……这也为冬季残奥项目的提高打下坚实运动基础,为成功举办北京冬残奥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此外,中国几代残疾人体育事业工作者无私奉献,为我国冬季残奥运动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赵素京说,大批业务水平高、满腔热情的教练员、领滑员、打蜡师、医疗康复人员、科研人员、陪练员等,为残奥运动员训练、参赛作出辛勤付出,是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推动力。
本报记者 孙龙飞 闫伊乔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4-03-08
2024-02-29
2024-02-18
2024-02-07
2024-02-06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