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 探索更多“财政+”模式

发布时间:2024-01-10 09:12:43 来源: 编辑:佚名 浏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时提出,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近年来,多地积极运用“财政+信贷”“财政+融资担保”“财政+基金”等方式,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牵引带动作用。比如,山东以财政资金为“引子”,“四两拨千斤”吸引撬动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加强财政与金融协同配合。据初步测算,实施系列政策,每年投入财政资金约180亿元,可吸引撬动金融资源约5000亿元。

  “财政+”之所以能发挥较大能量,根本在于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各领域政府活动都离不开财政资金的保障支持,财政“触角”可以延伸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这一特点从深层次上决定了“财政+”模式的应用空间和潜力。同时,由于当前财政运行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如何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出效果来,成为各地各部门普遍面临的紧迫命题。这也进一步调动起各方探索“财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迈入新一年,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财政+”作用不容低估,需合力加大探索。

  “财政+”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取向一致、同向发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领域的沟通协调机制,围绕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结合实际加大创新探索,找准“+”的方法路径,谋求“+”的最大合力和最优效果。要实现同频共振,除了要有稳定深入的沟通协作机制作保障外,还需进一步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充分有效运用专家智库等资源,提升政策匹配结合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探索“财政+”须避免“撒胡椒面”,要紧密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进行统筹布局,发挥系统合力。各地发展情况不同,探索“财政+”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因地制宜,避免盲目照搬。实践中,既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拿出创新魄力;也要严格按照制度和规矩办事,坚守安全底线。要在政策设计、执行、考评等各环节有效防范风险隐患,避免漏洞产生,严肃财经纪律。

  “财政+”还需“花钱必问效”。可根据不同领域“财政+”的特点,探索更加精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开展全流程绩效管理和评价结果应用,对优秀做法加大扶持和推广力度,对不当做法及时调整优化。

  财政资金不仅是真金白银的支持,也传递着政策的温度,是稳预期强信心的重要抓手。因此,“财政+”模式一定要精心谋划、扎实推动,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处,“+”在市场行业转型爬坡的急需处,更要以务实成效“+”在百姓的心头处,真正发挥助推经济、促进改革、提振信心的重要作用。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1月17日,2023年中国经济年报出炉。从“账面”“市面”“资金面”“政策面”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经济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动力不断增强。  账面:收入增长 支出有力  财政是国家的“钱袋[详细]

2024-01-19

  国家发展改革委1月17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日前撰文指出,要深刻把握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详细]

2024-01-19

  近日,多地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其中,江苏和浙江第三档月最低工资标准均超过2000元。  专家表示,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有利于分配结构的调整,对劳动者的利益有着实质性的影响。随着最低工资[详细]

2024-01-19

  春运即将开启,这是中国交通运输的又一次“大考”,今年春运期间,预期将出现客运“超大流量”。同时,开年以来,铁路、民航、物流快递等产业也都显示出活力,从诸多“流动的指标”可以看出,中国经[详细]

2024-01-19

  2023年中国经济年度“成绩单”揭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详细]

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