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阶段

发布时间:2024-02-28 08:41:46 来源: 编辑:佚名 浏览: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过去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是夯基垒台、落子布局,重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一道,加快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据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在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中央区域办会同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与中央有关部门一起,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包括规划政策框架搭建形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阶段,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趋完善,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以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等。

  比如,各种显性隐性壁垒正在破除,京津冀推出了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相互认证,230余项高频特色便民服务实现了“自助办”,自贸试验区51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郭兰峰表示,下一步,中央区域办将会同有关部门和三省市一起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具体工作有几个方面:

  第一,围绕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抓住疏解这项工作不放松。当前,疏解的第一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将实施新一批具备条件的疏解项目。同时更加注重在疏解过程中提升。

  第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北京“新两翼”,培育区域的增长极。北京市“新两翼”就是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对雄安新区来讲,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还会继续推进,目标是要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对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来说,已有很好的基础,科技创新、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功能还要加强,推动绿色发展,增强北京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三,促进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以点带面助力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要制定出台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做好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持续推进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抓好唐山高质量发展方案落实。此外,还要发挥好京津冀对山东、内蒙古、山西等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四,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向规则协同并重转变。一是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融合,推动更多的科研成果在这个区域内落地。二是推动自贸区等开放平台加强制度创新合作,共同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三是深化市场一体化改革,前一段时间,党中央出台了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文件,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在这方面走出一步,加快破除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障碍。

  最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协同发展,不断增强区域内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北京、天津和河北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强化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政策协同。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灯塔工厂”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手段,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实现生产过程全面自动化、精确化的工厂。   “灯塔工厂”代表着工业领域顶级的智能制造能力,它由达沃斯[详细]

2024-02-28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紧密合作,共同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十年风雨同舟,三地携手共进,京津冀地区区域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协同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民[详细]

2024-02-28

  十年前的今天,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据海关统计,十年间,京津冀坚持打造对外开放高地,区域外贸总值由2014年的3.74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5.03万亿元,增长34.4%。外贸总量连跨两个万亿[详细]

2024-02-28

走过不平凡的2023年中国经济在砥砺奋进中迎来2024年新开局   2024年1月1日在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洋浦经济开发区拍摄的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据海口海关统计,海南货物贸易[详细]

2024-02-28

  2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说,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已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详细]

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