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AI“复活”逝者引热议 数字生命需理性看待

发布时间:2024-03-26 08:28:57 来源:来源:中新社 编辑:佚名 浏览:

中新社北京3月24日电 (记者 马帅莎)电影《流浪地球2》中,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图恒宇尝试用人工智能(AI)技术“复活”已逝女儿的情节,如今照进现实。

近日,有网络博主使用AI技术“复活”多位逝世艺人的做法,引发争议。有艺人家属出面谴责抵制,也有不少网友质疑,这种行为不仅是借温情名义消费已故艺人赚取流量,更是对逝者家属的二次伤害。

当前,用AI“复活”逝者已发展成一门“生意”,服务价格从百元至万元人民币不等,顾客提供逝者的图片、声音资料,商家就可以制作出逼真度、互动程度不同的数字形象,让其“开口”说话。逝世艺人的AI影像则成为一些商家吸引眼球的工具。

对此,有法律界人士指出,逝者的人格权益仍然受到法律保护。若无逝者生前授权,也无逝者家属同意,擅自使用AI技术“复活”逝者,服务提供者可能会侵害逝者权益,冲击亲属对逝者的记忆与情感,存在需承担民事责任的风险,情节严重的,还有构成刑事犯罪的风险。

有观点认为,在此过程中,AI其实只是工具,其作用好坏取决于技术使用者,人们应做的是善用AI技术的力量,让技术应用在更完备的监管和规范中发展,既保证技术创新,也保障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对于亲属自己要求使用AI技术“复活”逝者的情况,人们也普遍关心相关数据如何保护和使用的问题。

谈及如何让监管走到前面,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认为,比较稳妥可行的方法是始终划定技术发展的红线和底线,始终要求技术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权益保护的底线。

与一些商家借已故艺人博流量形成对比的是,也有人用AI技术“重现”亲人,以慰思念之情。音乐人包小柏用AI技术,构建已故女儿的数字生命,和“她”聊天,关心“她”的日常生活,虽然知道“她”是机器人,却仍心满意足。

对于这些失去挚爱亲人的家庭,尤其是对于年迈的长辈来说,AI“复活”技术被赋予了人文关怀的温度和情感力量,能给予人们精神支持和心灵慰藉。然而,当人们为数字生命的善用点赞时,也有人担忧,AI“复活”技术可能成为逃避现实的方式,让人们难以接受亲人的真正离去,延续甚至加剧悲伤的情感。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成素梅指出,这种技术可能改变人们对死亡的接受度和悼念方式。它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什么是记忆,什么是真正的告别。而人的生活方式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脱实向虚,会让人越来越虚幻。

OpenAI前全球商业化负责人扎克·卡斯(Zack Kass)则表示,如果能与逝者“对话”,短时间内也许能安抚内心,但这并不是人类想生活的世界。人类与机器之间要有清晰的分界线,他最担心的就是人在社群中用机器代替了自己。

随着AI技术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颠覆性的生活期待,对AI技术应用加强规范与监管已成业内共识,而如何让数字生命等AI技术应用更具技术温度与伦理边界,留给人们更多思考空间。(完)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近日,一条“因爸爸去世去不了演唱会 大麦网退票要提供死亡证明”的求助帖引发关注。大麦网退票难的问题,再度引发热议。据报道,广东娟女士(化名)发帖求助,自己花980元购买了3月17日某歌手演唱会门票,[详细]

2024-03-26

中新社合肥3月24日电 题:鲜花消费日常化 中国年轻人把春天“带回家”中新社记者 张强随着气温回升,鲜花市场迎来一波热度。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年轻人正在通过各种鲜花消费场景把春天“带[详细]

2024-03-26

中新社成都3月24日电 (单鹏)近日,家住四川成都的游客刘洁与家人开启了期盼已久的泰国自由行。谈起为何选择泰国,她表示,当地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免签政策、航班密度和旅游成本更是吸引她和家人的重[详细]

2024-03-26

何勇海只要有网,在哪都能办公。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成为“数字游民”。他们中有人赚一线城市的钱,在三四线城市花,在完成买房愿望的同时实现了购物自由;也有人为了孩子的教育远赴异国,实现了工作陪[详细]

2024-03-26

研发体系、产业体系和政策体系日趋完备,上市数量持续增加国产创新药加快发展(科技视点·走近新质生产力④)在百济神州北京昌平研发中心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进行药物合成实验。曹曼玲摄今年的《政府工[详细]

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