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张占斌: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

发布时间:2024-04-16 10:07:26 来源: 编辑:佚名 浏览:

  来源:国是直通车 作者:张占斌

  编者按:去年以来,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不断受到各界关注。当前,中央和地方都在加快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读懂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的现实意义,新质生产力究竟“新”在何处?针对这些问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进行了探讨。

  “新质生产力”的布局与思考

  去年9月,中国高层领导人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在笔者看来,“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为全国创新发展进一步明晰行动方向。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妨从黑龙江所在的东北地区说起。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多年来,东北从转型发展的阵痛中逐渐走出,一步步迈入全面振兴蓄势待发的新阶段。然而,东北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对外开放、思想观念方面仍存在着短板和弱项,尤其科技创新不够、要素融合不足、生产力重塑不强,亟需新质生产力来有效破解发展瓶颈。

  一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亟需向新质生产力转换。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这正是东北地区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发展模式。

  二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中之重,亟需向新质生产力转移。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突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这正是东北地区有待提升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力量,亟需向新质生产力集聚。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也是新质生产力渗透和扩散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需要的牵引力量。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仅只适用于东北,对当前整个中国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具有趋势性的变化和特征,包括:经济增长由过去的高速或超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增长的动力由过去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也需要调整,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新的战略部署,对发展阶段有新的认识,同时也要求经济增长要更好地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实际上对产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意味着提醒全党、全国民众站在更高的视角上看待生产力,从竞争的制高点上来思考中国的发展,盯紧最前沿的技术、最可能影响中国未来发展动能的技术进行思考。

  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今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有了进一步阐释。

  “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依靠高度消耗的资源能源。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力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与传统质态生产力相比较,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要素全新质态的生产力,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笔者看来,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指的是由新技术、新能源、新业态等产生的新产业、新方式、新模式,培养一批新的技术人才,掌握新技术,产生新动能、新领域、新赛道,推动生产力迈上更高层次,更好地解放发展生产力,推动全社会更大程度的生产能力提高。新质生产力中的“质”,指的是品质、质量、本质,包括拥有新技术的新劳动者,出现新的劳动资料、新的劳动工具,逐渐催生新产业、战略性产业或未来产业。

  从上面提到的生产力三大要素看,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力三大要素也已发生显著变化。如要求新的劳动者需要有知识化和专业化创新能力,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知识产品化以及市场规模化的能力;伴随科技创新的推进,出现了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数据等新的劳动对象;传统劳动资料与数智化劳动资料融合升级,等等。

  在生产力三大要素都发生了质变的背景下,生产力本身自然会跃升到新质阶段。这些内在新性质也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创新性、高虚拟性、高流动性、强渗透性、高协同性、高价值性等外在特征。

  结语

  总体看,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新科技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的,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原创性与颠覆性的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发展需求、面向民众美好生活的社会生产力新形态。

  在笔者看来,“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和阐释,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中国的主动作为。它将为中国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重要指引。

  作者简介:

  张占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后。曾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专家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济学评审组专家。入选国家“四个一批”社科理论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希腊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该国出口总额虽与2022年相比有所下降,但近年来希腊不断改善经济结构、吸引外资、激发经济活力,其出口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成为经济复苏的亮点之一。 [详细]

2024-04-16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详细]

2024-04-16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宣布,将于4月底前实现资源回收企业“反向开票”。今年以来,作为与经营主体打交道最多、联系最紧密的部门之一,税务部门直击行业痛点和企业需求频出改革实招,为产业升级注[详细]

2024-04-16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详细]

2024-04-16

  经过60年的融合、发展与共筑,中法两国经贸合作呈现出底子厚、领域广、互补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将在未来发展中释放更大潜力、激发更强活力、展现更多韧性。中法两国多年来在平等、互利[详细]

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