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推动中部地区在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发布时间:2024-04-19 10:31:58 来源: 编辑:佚名 浏览:

  作者:秦尊文(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必须把中部地区放到整个国家版图中、放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来定位思考,充分利用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产业基础、生态本底等有利条件,按照中央“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总体要求,坚持全国“一盘棋”思维,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在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与各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来看,中部地区需要深化与各战略之间的衔接,加快形成协同融通发展新局面。首先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衔接。中部地区处于“江河战略”的中游关键地带,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被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范围,山西、河南被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范围,应推动区域内部加强合作,共同落实好国家“江河战略”。特别是河南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可以通过主动参与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积极沟通两大流域,发挥独特的连接作用。其次是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深度对接。河南、山西与京津冀都市圈接壤,安徽纳入长三角地区,湖南、江西与粤港澳大湾区相连。中部地区向北连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向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通过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沿海三大增长极的科技、产业、资金等溢出,提升中部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区域重大战略的联动,取得集成效应。

  从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系来看,中部地区必须以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好支撑和服务。首先是联手打造中部强大市场。发挥中部地区的国内市场枢纽优势,以本土市场消费扶持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创新。将国内需求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把更多面向国际循环的供给体系调整为面向内需的供给体系,对事关国家发展安全的短板产品实施国产化应用和国产替代,夯实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其次是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商贸物流通道。积极推动中部地区的中欧班列发展,构建以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为枢纽节点,连通中亚、俄罗斯和欧洲的铁路货运大通道。打造“万里茶道经济带”,提升北向通道。拓展中部联通东盟的陆路“物流直通车”,注重发挥怀化国际集装箱集结点作用,开辟南向新通道。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积极推动武汉、宜昌、荆州、岳阳、黄石、九江等城市港口资源整合,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提升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功能并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发挥郑州、鄂州机场“空中出海口”作用,打造“空中丝绸之路”。同时,抓好湖北、河南、湖南、安徽等自贸试验区建设。在自贸试验区内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的体制机制,积极融入和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全国各区域产业布局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层面来看,中部六省则要齐心协力,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为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重要原材料安全、经济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更稳健的支撑和可持续的保障。比如,发挥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农业科技优势,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和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发挥山西、河南、江西、安徽等省产业基础和科技优势,不断提速中部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发挥武汉、合肥、长沙、郑州、太原、南昌等中心城市科创资源优势,在长江通道建设中国(武汉)光谷、中国(合肥)声谷,在京广通道建设郑州电子信息、长株潭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京九通道建设南昌、吉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阜阳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在二广通道建设太原特钢材料、洛阳装备制造、襄阳新能源汽车、常德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面向实现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需要,做大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学、航空航天及北斗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未来显示、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发展。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核心观点: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时代。我们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继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稳健前行[详细]

2024-04-19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数字技术不断赋能实体经济,促进工业领域长远发展。湖北某“5G智慧工厂”内,智能化生产线飞速运转、全量大数据实时监测,关键工序全部实[详细]

2024-04-19

  一季度,我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平稳起步、开局良好。超预期成绩单的背后,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政策靠前发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对[详细]

2024-04-19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5%,比上年全年加快1.5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长0.5%;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7.7%。  在国新办4月17日举行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详细]

2024-04-19

  中国经济持续恢复、起步平稳、稳中有进,实现良好开局,进一步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积极预期  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详细]

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