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福州4月19日电 (记者李依环)科学家进校园科普,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一线教师走进科研院所学习研修,提升科学教育教学水平;千余个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全面开放,拓展融合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当前,科学教育已纳入教育各个阶段,成为助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
作为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活动日前在福建福州举行。据悉,这是高博会首次聚焦科学教育举行专题论坛。会上,来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现场参加研讨。
科学教育应当作为一个整体体系
“数理化知识各拿一点,小学、初中、高中知识各拿一点……排列组合就变成科学教育,这是开展科学教育的误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武向平表示,科学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谈到,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还承担着培养拔尖后备人才的重任,为科技创新奠定重要基础,发挥重要作用。
“科学教育重在拓展想象与思维,不应只强调单纯的记忆和背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马陆亭认为,留出必要的非固定性和丰富性,才能确保科学教育以及学生成长环境的丰富多彩。
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胡卫平指出,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仍存在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校内校外的整合不足、教师与专业的支撑缺乏、课程与教学的质量不高、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不够等挑战,应作为系统工程来整体推进高质量发展。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武向平表示,可以从讲科学故事开始,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好奇心与快乐感,锻炼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最终培养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为了加快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科学家应该参与中小学科学类课程的标准制定和评估,并且要更多地支援西部、偏远地区的青少年科学教育事业。”武向平说。
张大良谈到,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迫切需要坚持扎根科学教育本土实践,着力聚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
马陆亭认为,科学教育应当嵌入分科教学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项目式、跨学科学习等方式,锻炼学生深度思维能力;通过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等形式,激发学生科学兴趣,通过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解决科学问题。
对于如何以科学教育塑造创新型人才,胡卫平认为,要整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科与跨学科、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等全方位资源,建立高质量科学教育研究体系,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4-04-21
2024-04-21
2024-04-21
2024-04-21
2024-04-21
最新阅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