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网络文章称,中国央行应大幅降息,却犹豫不决,导致实际利率居高不下,建议“央行大幅下调名义利率至少70BP(基点)”。金融从业者、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周琼对此表示,主动大幅降低政策利率可能并非目前中国经济问题的解决之道。
从建议降息的理由看,包括刺激投资和消费、减轻债务人利息负担、刺激股市等,但周琼指出,要实现上述目的,降息的积极效果并不大,且要看到其产生的负作用。
周琼表示,从投资领域看,中国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调整之中,当前房地产总量过剩,需要刺激消费、消化库存、保证已预售的在建房产交楼。基础设施投资能快速拉动GDP,但随之而来的是债务,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承担了大部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职责,也形成了巨大债务。地方债务风险压力仍大,有待化解。
“供给不足的领域当然有,从医疗健康,到安全的食品。但这些都不是降利率能解决的。”周琼说。
从消费领域看,周琼指出,目前中国居民加杠杆的空间有限。虽然中国的居民储蓄率高,但中国的社会保障程度还低于发达国家,居民需要更多预防性储蓄。
她也直言:“当然,如果经济未能向好,央行会视经济和金融市场情况继续调低利率,但在目前较低的名义利率水平下,下行空间也比较有限。如果经济有好转信号,利率也可能反弹。”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4-07-19
2024-07-19
2024-07-19
2024-07-19
2024-07-19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