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消费

古人的降伏之道

发布时间:2024-08-09 10:12:02 来源: 编辑: 浏览:

  宋 佚名 《柳院消暑图》

  当热浪席卷大地,时节也步入四季中最为炽烈的篇章——“三伏”。万物如何在这极致的炎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古人的降“伏”之道给予我们无限的启发。

  “三伏”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国

  “三伏”源自古人对天文气象的精密观测与农耕生活的深刻理解,按照“干支纪日法”来确定。一般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而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这一计算方法使得“三伏”的日期每年都有所不同,但大致都在阳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

  “三伏”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国。据《史记·秦纪六》记载:“秦德公二年初伏。”秦德公是秦宪公之子、秦武公之弟,他在位期间对秦国有着重要贡献,包括迁都雍城和在历法中设置伏日。根据《汉书·郊祀志》所言:“秦德公既立……用三百牢于鄜畤,作伏词。”这里的“伏词”即指伏日的祭祀活动,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帝王在“三伏”时节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此祈求神灵保佑人畜安康,免受热毒恶气之害。

  “伏”字早期代表了“伏藏”之意,即阴气受阳气所迫而暂时隐藏于地下。这一观念在《汉书》中也有体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这解释了为何在“三伏”天这样炎热的时节,称之为“伏”。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记载:“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这里也详细解释了“三伏”的起源和含义,指出是为了隐伏避盛暑而设立的节气,这段时间阳气至极,阴气受迫而藏伏,天气酷热难耐,人们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以避暑气。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竹窗》诗中是这么描述此时气候的:“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这短短十字,便将酷热描绘得淋漓尽致。宋代诗人吴潜在《三用喜雨韵》是用“衰翁憔悴忧三伏,古佛慈悲赐一凉”的诗句,间接写老翁的忧虑和古佛的慈悲赐凉,来反映炎热以及人们对清凉的渴望。

  吃肉食“贴伏膘”

  在“三伏”天这一时期,历朝历代的古人为了应对酷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生活方式,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书·东方朔传》中有“伏日,诏赐从官肉”的记载,生动地描绘了汉朝时期皇帝在“三伏”天对官员的关怀,这种通过吃肉食来滋补身体在当时也被称为“贴伏膘”。这一习俗在民间和宫廷都普遍存在,人们认为在炎热的天气里吃肉食可以增强体质、抵御暑热,这一举动也体现了古人对节气变化的敏锐洞察和顺应自然的理念。《邺中记》中的“井台藏冰,三伏之月冰赐大臣”,则展示了晋朝帝王在“三伏”天赐予大臣冰块的恩宠场景。这种通过物理手段来对抗酷暑的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代贵族生活的奢华,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解暑方法的积极探索。

  “三伏”天的饮食习俗丰富多样。西周时期,人们就有了在冬天藏冰,夏天取用的习惯,到了唐代,长安的豪富们甚至会举行“冰宴”,用冰块制作各种冷饮和冰品,享受夏日的清凉。汉代人会在伏日烹煮羊肉、饮用美酒来犒劳自己,如《汉书》所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吃面条的习俗则可追溯到三国时期,《魏氏春秋》中提到:“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面条作为热汤面,食用后出汗,使面色更加清爽,成为“三伏”天解暑的佳品。此外,瓜果也是古人“三伏”天的重要食物,如西瓜、白瓜等时令瓜果,不仅解暑还富含营养。

  传统中医认为“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期

  唐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富家子,盛暑月,每差人于高山中采冰,镂为凤虬等形,置于雕盘中,四周以绢绮绩为裳衣,及至暑月,则置于堂中,以风轮扇之,其凛冽侵人,如入深冬也。”此段描绘了唐代富贵之家穿着薄丝缝制的衣服,安排下人用风扇送来凉风的情景。当然这种是比较奢华的消暑方式,宋代《东京梦华录》是这样描述降“伏”的场景:“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通夕而罢。”这里描绘了东京(今开封)市民在“三伏”天寻找阴凉之地避暑,于风亭水榭中享受清凉,品尝瓜果,度过漫漫长夏的生动场景。

  出行方面,古人在“三伏”天多选择清晨或傍晚出行,以避免正午时分的酷热。《齐民要术》虽非直接言及三伏出行,但书中对夏日农事活动的安排,如“早锄则草根带湿,易死;盛夏气蒸,则疾枯槁”等,间接反映了古人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劳作时间。

  除了衣食住行方面的习俗外,传统中医还认为“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期。中医认为,“三伏”天人体阳气浮于外而虚于内,此时正适合温阳散寒、增强体质。通过艾灸、拔罐、刮痧、“三伏”贴等传统疗法,可以有效驱散体内的寒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预防冬季易发的慢性疾病。这种“未病先防”的理念,正是中医养生智慧的体现。在“三伏”天,古人还提倡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还能在运动中达到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的目的。通过运动,人体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温环境,提高身体的耐热能力,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因炎热天气带来的烦躁情绪。

  文/胡新波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编者按:规范对网络暴力信息和账号的处置,强化用户权益保护;明确公平竞争审查标准,着力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全面实行住房公积金个人证明事项“亮码可办”;在我国境内生产、经营的中药饮片,应标注[详细]

2024-08-09

  被蚊虫叮咬后,不可掉以轻心。有时,蚊虫叮咬不仅会引起皮肤不适,还会传播威胁生命健康的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多见于夏季[详细]

2024-08-09

  早上8点,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兴合村村医宋文卓来到卫生室,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AI(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这是他近段时间养成的一个新习惯。  “宋医生,我心跳有点快,感觉上不来气,偶尔[详细]

2024-08-09

  户外运动从小众走向大众,参与者的风险意识、技能知识也应跟上  徒步、登山、露营,不走寻常路、追求原生态野趣的户外运动正在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成为流行的游玩方式。  然而,不少新手盲目跟[详细]

2024-08-09

  近日,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新疆等地局地出现40~43.9℃的高温天气,7个国家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当地历史极值。未来几天,南方的大范围高温还会持续,江淮、江南、华南等地超10个省市的最高气温将达3[详细]

202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