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15 17:54:08 来源: 编辑: 浏览:
原标题:【光明时评】以数字化转型赋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于2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的主题为“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此前在教育部举行的媒体吹风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启动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已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

当前,数字化转型正在推动社会全面变革,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发生。特别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教育面临重大挑战,由此引发的大规模在线学习进一步加速了教育数字化变革进程。过去3年来,我国利用慕课、虚拟仿真实验等多种数字资源,开展了一场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高等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正在重塑教育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高等教育数字化意在通过全面和彻底的数字化转型,形成数据驱动、人技结合、跨界开放的新型教育生态,构建更加适切、更加完备、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卓越和可持续的高等教育新体系。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逐步发展、逐步迭代的长期过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过程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和转型四个阶段。由我国牵头编制的世界首份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报告《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将高等教育数字化划分为转化、转型和智慧三个发展阶段。转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为后续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转型阶段主要通过对教育相关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实现高等教育各要素、各环节的数字化转型,从而实现对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学形式、服务形式及治理形式等方面的数字化改造;智慧阶段则主要通过对新兴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高等教育数字化变革提供个性化、精细化、全程化的服务,以更加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治理方式等综合层面的全面变革,全面赋能师生发展,打造新兴教育生态,形塑全新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要义的教育质量文化。

我们可以将目前以数字化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为主要标志的发展阶段定义为教育数字化转型1.0版本,而将在此基础之上的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及个性化发展为主要标志的发展阶段定义为教育数字化转型2.0版本。如果说1.0版本的教育数字化是以促进物的建设和技术应用为中心,那么,2.0版本的教育数字化则是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因此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不断回归以人的自由、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更加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动力由“自上而下、外在推动”转变为“自下而上、内在追求”,质量文化由单一化、标准化转向多元化、非标准化。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通过对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管理方式的不断重塑,有望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一言以蔽之,数字化转型赋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仅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也能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全新的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能。

(作者:高耀,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太原市联惠电子有限公司中标朔州市朔城区第六小学校教学优质提升采购项目 中标金额 1139960 元 2024 年 8 月 27 日,根据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示,太原市联惠电子有限公[详细]

2024-09-01

真离谱! 在山西朔州的晨曦中,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风波悄然上演,如同一部现实版的悬疑剧,让无数家庭的心悬于半空。家长们原本满怀憧憬,准备目送孩子踏入知识的殿堂,却不料迎接[详细]

2024-09-01

(大视野新闻网讯 侯源源)2024年8月26日,我校迎来了秋季开学第一天。下午13:00校园内外已是人头攒动,学校全体领导和八九年级教师早已坚守岗位,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同学们的归[详细]

2024-08-28

人民网北京8月9日电 烧不坏、烫不烂,还能切菜......近期,北京化工大学录取通知书火热出圈。多名学生通过展示切西瓜、切肉等操作,测评录取通知书,在网上引发关注。不少网友感叹道:“这学历真‘硬[详细]

2024-08-10

人民网北京8月9日电 第十七届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2024全球总决赛8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启动。竞赛由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一零一中、中国地震学会共同主办。来自全球35[详细]

202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