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近日报道,某校给家长的通知中,要求学生晚上超过9点就停止做作业,未完成的也不用补做。“作业熔断”很快登上热门话题榜,并引发热议。其实,作业“熔断机制”并非新事物,在此前多地教育行政部门发给学校的通知中都有所提及。每一次“露面”,也都引发不小争论。
各方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两点。一方面,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完成作业,既然现在学校要求9点后就不能、也不用做作业了,那么家长们不得不在晚上9点前让自己和孩子放下手头的其他事,先主要完成作业,其结果是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如户外活动的减少等,不利于孩子正常发育。另一方面,一些地方为保障学生充足睡眠而推行作业“熔断机制”,但家长在发现孩子学业落后后不再淡定,或无法继续施行“熔断”,甚至变本加厉增加孩子作业,反而背离“熔断”机制的初衷。
还有一点是,对于正常情况下能在晚上9点前完成作业的孩子,不需要或用不上“熔断机制”,而这一时间点完不成作业的,事实上是学习困难较多的孩子,包括在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孩子,不排除他们利用这一机制故意拖延、逃避作业。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定时就意味着减效,与“双减”提质增效的要求构成冲突。
按照一些学校的说法,推行这一措施主要是期望老师提高课堂效率,精选课后作业。但事实上,学生作业完成的时间早晚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决定的,仅仅要求学生晚上9点后不做作业,是否就真能对教师发挥约束作用呢?况且,不同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不同,若以班上完成作业时间最晚的学生为准,必然有多数学生面临作业量不足的问题,所涉影响更大。显然,晚上9点后无条件停止作业的举措,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可谓功能歧异、有利有弊。如何落实该机制,需要因人而异,而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很难把准把好尺度,可操作性较低。
简而言之,规定学生几点以后不能做作业,本质上不能解决“减负”的根本问题。刚性要求晚上9点停做作业的“熔断机制”,只是治标之策。而要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关键还是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学校均衡发展、提质增效,让学生、教师在教学当中获得更大的自主性。
对经努力仍然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学生和家长都有权自愿选择、决定何时不再做作业;而对全体学生做统一要求,从教育思想和理念上来看,它不再是基于孩子差异化实际的要求,而可能是懒惰的“一刀切”。每个人生活都不会是程序化的,孩子也不例外。正因为孩子作业完不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更需要根据实际状况和因果关系选择应对措施。
作业“熔断机制”不能不顾条件地使用,也不是解决减负问题的万能钥匙或免责符。一些学校基于家长对孩子的努力程度、做作业的状态、作业量等因素的充分研判,由家长提出“作业熔断”的实际方案,或是更切合实际的选择。
(作者:储朝晖,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4-09-01
2024-09-01
2024-08-28
2024-08-10
2024-08-10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