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人物纪录片《吴为山》:文心塑魂 对话东西

发布时间:2023-03-03 21:39:35 来源: 编辑: 浏览:

他是一位卓越的雕塑家,用一双温厚的手塑出600余件充满温度和灵魂的雕塑作品;身为“写意雕塑”理论的倡导者,他出版了十余部理论专著,被翻译成英、法、西、葡、韩等多国语言,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身为享誉世界的文化使者,他的雕塑落成于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在全世界获得了数不胜数的勋章和奖章;身为国家级美术馆的“掌门人”,策划了“国家捐赠与收藏”“典藏活化”“美在新时代”等百余场大大小小的展览,打破了中国美术馆的排队时长和参观纪录,也让这一国家级美术殿堂成为国际交流的一扇重要窗口。他说,“我的作品堆积成山,这座山的名字就叫吴为山”。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创作的人物纪录片《吴为山》已于2月28日在CCTV-4播出。该片以吴为山的成长和成就为主线,围绕寻文化之梦、塑时代精神、创写意雕塑、刻民族之魂等多维度,结合故事化的叙事手段和情景化的视觉表达,全面解读这位传奇雕塑家和文化使者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塑载道、以像传人,讴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彰显中国文化强大生命力的故事。

为时代造像以文明对话

纪录片《吴为山》主要围绕着五条主线展开。一是讲述了吴为山一路追寻艺术之梦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从小受到家学熏陶、颇具艺术天赋的少年,热衷于各种艺术类别的尝试,历经两次落榜,最终如愿到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求学的故事。

二是以吴为山为作家王蒙现场塑像的场景作为切入点,讲述了吴为山自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塑像的缘由,以及这些塑像创作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挑战。

三是还原了吴为山作为“写意雕塑”论的提出者,一路进行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将中国雕塑理念推向世界的历程,并结合《孔子》《老子》等代表作,进一步解读写意雕塑的精神内核和诗性表达。

四是完整再现了吴为山呕心之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的创作过程,并结合作者自述、亲历者言说、社会反响等,展现吴为山在进行这一历史主题创作时的立场和深刻思考。

五是讲述了吴为山以雕塑作品为纽带,架起中外文化交流桥梁,让代表着中国精神的雕塑矗立在不同国度的故事。孔子与苏格拉底、齐白石与达芬奇、杜甫与舍普琴科……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文明对话”真正实现了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

展民族自信问道于世界

在纪录片的筹备阶段,主创团队在大量的调研和密切的沟通后,决定以吴为山的写意雕塑理念来打造人物纪录片《吴为山》。该片写意处浪漫豪迈,写实处厚重温情,通过对雕塑家吴为山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深度挖掘,折射出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节目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

纪录片立足国际化视野,并依托总台记者站,先后采访到了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协会主席安东尼·司顿斯、法兰西艺术院主席、院士让·安哥拉、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雕塑院院长托马索等9位与吴为山有过合作经历、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和学者。他们各自表达了自己眼中的吴为山,亦是该片的亮点之一。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雕塑艺术的成就将丰富人类文化的宝库,只有对话于世界,才能屹立于世界。”正如吴为山所说,人类文明因多元而精彩,因交流互鉴而交相辉映,只有平等互敬、多元共存的文明关系才能让人类文明更加灿烂多彩。

纪实性叙事述家国情怀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着重对艺术家个性进行挖掘。在他们看来,吴为山是一位气质儒雅、思维敏锐、学识渊博的学者,也是一位充满激情的创作者,而多年以来的教学和演讲经历,也让他具备演说家的风采。因此,主创团队将叙事的快慢节奏进行穿插,并通过段落间的起承转合,让纪录片充满故事的跌宕起伏。

此外,纪录片的片头部分,多景别、多角度地还原了吴为山进行雕塑创作的过程与细节,还加入了旁白和雕刻动作同期声。这种用声音营造出的现场感,成功将雕塑制作的现场环境、艺术家工作时的状态和情绪精准地传达给了观众。同时,在讲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这一故事时,不停切换的全景、远景、特写镜头中,还穿插着吴为山创作时刀砍、棒击、棍敲与手塑相并用的过程,意在用雕痕凸显心灵伤痕,回溯民族苦难记忆,而这段故事也成为了全片情感最为浓烈的部分。

在纪录片的结尾,吴为山的自述尽显家国情怀。他说:“我是一棵树,我的根是中国大地,是中华厚重的历史,深深地扎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当我到了风烛残年,颤颤巍巍地来回望我人生走过的道路,再看看我堆积成山的作品的时候,我会恍然地讲出一句话,啊,这就是吴为山。”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题: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二审稿五大看点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25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二次审议。去年10月草案一审稿提请审议后,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草案二审稿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明确了加强文物[详细]

2024-06-26

【文艺观潮】作者:殷昭玖(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山东省文联第二批签约艺术评论家)古装剧较以前在质量上有明显提升,此看法已渐成业界共识。前有《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长安十二[详细]

2024-06-26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作者:孙德宏 王杉(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编者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讲好中国[详细]

2024-06-26

“下列哪个称呼是太原城的古称?”“记载了西周誓仪过程的青铜器是哪件?”“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青铜器的铭文中涉及哪个人名?”……近日,山西博物院青铜大会吸引不少文物爱好者参与。报名者通过线[详细]

2024-06-26

中新网杭州6月24日电 (张斌 张若娴)日前,南宋赵伯澐的数字人身着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腰身微微倾斜,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眼前——这正是由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详细]

202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