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连着生产供给,另一头连着消费需求,快递业被称为经济发展与消费活力的“晴雨表”。快递业兴旺的同时,“绿色”包装成了未来发展趋势。轻量化包装、可循环使用快递箱、数字化运营管理……随着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相关企业为快递包装“瘦身减负”。
推进低碳转型
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运期间,全国累计揽收邮件快件103.67亿件,日均业务量2.59亿件,较2022年同期增长6.14%,较2019年同期增长159%。
快递包裹数量迅速增加,在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产生大量包装废弃物,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值得重视。
“我就买了一套化妆品,结果寄来特别大一个箱子,里面塞满泡沫塑料填充物,外层纸箱上一圈圈缠满了胶带。”北京市海淀区的谢女士近日收到期盼已久的快递,但散落一地的包装物让她感觉有些浪费。“这种过度包装的快递挺常见的,尤其是买价值较高的商品时,包装往往‘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
“快递包装的绿色化,已经提上日程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吕本富认为,应该思考怎样实现包装材料的复用,提高快递包装的再利用率,如果包装材料不能二次复用,应该采取无害化处理进行降解处理,包装的复用、材料的绿色化将是物流行业实现环保升级的主要方向。
国家邮政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年邮政快递业将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低碳转型,到年底实现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90%,深入推进过度包装和塑料污染两项治理,使用可循环快递包装的邮件快件达到10亿件。
大部分用户理解和支持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说,在推行“绿色快递”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实际难题。比如,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可能会增加商家的运营成本,还有如何解决过度包装问题。商家在包装商品时,往往是担心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受损害,为了保险起见多包几层。“怎样从材料上实现突破,研发、使用绿色环保耐用的材料,同时又要想办法把材料的成本降下来,使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都不受损,做到两全其美,将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不少快递企业加快绿色包装的研发和推广进度。比如,可循环包装箱不同于传统的纸箱,采用了环保材质,并且在柔韧性、抗冲击性、耐用性等方面都更好。那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怎样保证可循环包装顺利实现“投放—回收—再循环”的全流程?
顺丰物流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寄件端,由顺丰主动为商家提供可循环包装;在收件端,客户签收商品后,再由快递员回收该包装。如果不是当面派送,快递员会提前和用户预约回收时间,之后再上门回收。大部分用户在了解可循环包装箱的概念和环保价值后,都会表示理解和支持,并配合回收。为推进回收工作,顺丰还专门为快递员提供了相应的补贴。快递员每成功回收一个可循环包装,都可获得一定的激励金。
如今,快递企业纷纷在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使用等方面下功夫。为推进包装绿色化,京东在生鲜业务推广全生物降解包装袋,中通与第三方合作生产了氧化和微生物双降解的绿色包装袋;为促进包装减量化,快递企业采取电子面单、胶带“瘦身”、印刷减量等方式;为了让包装循环利用,申通推出“物料包装可循环化”项目,韵达设置了快递绿色回收箱等。
让环保包装“转起来”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去年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积极推广绿色快递包装,引导电商企业、快递企业优先选购使用获得绿色认证的快递包装产品,促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今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提出升级完善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引导生产商、消费者使用可循环快递包装和可降解包装,推进电子商务企业绿色发展。
快递包装到底减量到多少才算绿色化?可循环使用的包装箱要使用什么样的材料?需要重复使用多少次才合格……这些都需要有标准。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在实现快递包装绿色化的过程中,标准化至关重要。目前快递包装尺寸、大小不一,分拣运输缺乏规范,应推动物流快递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此外,相关企业还应加大新能源物流车推广力度,加强科技手段在物流环节中的应用,积极推进重点环节的绿色发展。
“绿色快递物流涉及包装、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环节,由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等一起参与,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专家认为,寄件人要与快递企业一同践行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的理念,支持快递包装的绿色回收再利用,实现物尽其用,让环保包装“转起来”。
有快递企业推出“包裹的旅行”活动,用户通过小程序下单寄件后,可参与互动任务获取相应的“减碳能量”,活动页面生动展示了快递物流在仓、运、配各个环节实现绿色低碳的具体举措。有网友称赞:“通过‘包裹的旅行’可以看到快递从包装到运输再到签收的全流程,活动着重呈现绿色环保的细节,比如使用的纸箱、胶带等,最后还有旧纸箱的回收,参与者可以得到绿色创意礼品,挺有意义的。”
(海外网 李雪钦)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4-06-27
2024-06-27
2024-06-27
2024-06-27
2024-06-27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