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繁华图》所绘江南水乡景观。资料图片
对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变迁的考察,古人有很多记述。水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公共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在兴举水利工程时,熟识地理环境、注意区域的差异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规复生态、改善环境与保障民生、发展经济。
大规模开发地利
大概从春秋时期开始,太湖流域、成都盆地、关中平原、华北平原等基本经济区域开发力度不断加深。唐宋时代,我国气候环境整体上属于温暖湿润状态。尽管当中有若干年份出现过运河冰封或南方荔枝被冻死的极端现象,但总体上是一个回暖的时期。明清两代处于全球范围内的冰河扩张时期,故也称“明清小冰期”。根据明末清初《北游录》等资料的物候记载,可以推断北京地区冬季气温比今天约低2℃。
唐宋以后开发最早的那些地方,像河北平原,天然植被减少,影响到生态平衡。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破坏、过度垦殖以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下,地表出现严重侵蚀,沙化面积大幅扩大。
本来,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文化区集中在北方或关中,北宋时期则基本转移至黄河下游。《水浒传》中讲到的河北大名府,就是北宋的四大京之一,繁华程度可与东京开封府媲美。据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的说法,北宋为了营建这个京城,耗费了5年时间,耗去大量的木材及相关资源,日常生活中的燃料也多来自木材。因而,植被日渐稀少,甚至连经济作物桑树都成了建筑材料、生活燃料的替代品。欧阳修在《文忠集》中感言:“澶州、濮州地少林木,即今澶州之民无木植送纳,尽伐桑柘纳官。”
此时的黄河,一度泛滥严重,较大的改道约平均10年发生一次。繁华的大名府境内,开始“芦茅相望,斥卤频生”。除了这些,还有可怕的旱灾与蝗灾。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指出,蝗灾多集中于“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
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上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在两宋之际,是有一定环境背景的。加之南方不像北方长期饱受战争摧残和各族人民内迁冲击,区域经济发展得以保持平稳。南宋时期,南方的经济地位已跃居全国前列并持续兴盛,以至有“天下赋税多出江南”的说法。
唐宋以来,南方地利得到了大规模开发。许多荒芜的洼地、山林、滩涂等,受到官方与民间的重视,通过各种各样的经营方式,基本上都改造成了可耕地,并在周围衍生出一系列聚落。
在太湖平原,低洼的泥塘通过修筑堤围、放水排干,成为肥美的农田。各种河、湖、港、浜、塘、浦、泾、荡、瀼、淹、溇等自然水体形态,在人工改造后构成了比较有序的水文系统。由此,有了所谓“纵而为沥,横而为塘”“大者为港,次者为浦,转而为泾,分而为浜,回而为湾,合而为汇,派而为沟、为漕”的明确区分与称呼。这些都是水乡泽国发展的重要环境基础。
人工改造环境
隐居在浙江桐乡的理学家张履祥,在农村教书的同时,抄辑湖州一个沈姓乡居地主的《农书》,与家人研究农桑生产技术,并雇工经营桑地与稻田。他强调“一方有一方之物产”,所谓“山之竹木,海之鱼盐,泽国菱芡,斥卤木棉,莽乡羊豕之类”。田土的肥瘠高下不等,对民众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从整个水系或地形上看,杭州属于嘉、湖的上游地区。清代水利专家指出,这里发生的所有水患根本在于临安、余杭一带的棚民租垦山地导致山土疏松,雨期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水土流失。上游的不安会导致下游的嘉、湖地区遭遇更多危难,连带苏、松地区也会受到影响。
环境影响生存方式,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其价值。江阴人李诩在其晚年所撰的《戒庵老人漫笔》中写了一个农民如何致富的事情:
常熟人谈参,在家排行第三,生活俭朴,但有商业头脑。他看到乡民为了追求渔业上的利益而抛弃大量洼芜的田地,就以很低的价格收购过来,将最低洼的地方开辟成鱼塘;周边筑上高塍,既可以防泄,又可以耕作。
在这些池塘里,谈参全部养鱼,又在池塘之上搭盖房子养猪,猪舍变得凉快起来,猪粪又可以养鱼,可谓两相得益。在开垦好的田塍上,平阜的种果树,汙泽的种菰属,可耕的种蔬菜;其他如鸟凫昆虫之类,都可以设计罗取。谈参还在家中摆好几个储物匦,按照不同的收获品分类放置,每个匦满了就往外销售。每个月可以卖好几次,收益颇丰。
这是一个人工改造环境的成功典型,也符合生态农业的思想。
重视兴修水利
在江南地区,水利工作的核心是如何在雨期顺利排除过剩的水量,以保证农业的稳产、高产。
宋代以来,人们十分重视太湖平原的水利工作。宋人单谔在《吴中水利书》中指出,苏州、常州、湖州三府之水为患最久。从溧阳五堰以东到吴江,好似人的身体:“五堰其首,宜兴荆溪其咽喉,百渎其心,震泽其腹,旁通震泽众渎其络脉众窍,吴江则其足也。”这是着眼于整个太湖流域来谈水利大势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史料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是明代经济社会相对繁荣富庶的阶段。然而,整个环境的问题也表现得较为严峻。比如,河港水利的淤塞,水旱疫病的发生,山林植被的滥垦,等等。
特别是,人们在倡导水利的同时,对水利的荒怠也时常发生。在乡村,官豪富室每遇涨滩,就希图承佃开发,或者将池塘占据养鱼,将湮塞之处霸作私田进行垦种。归有光还指出,地方官员贪图其中的短利,对地方豪民这种侵占沿江淤地、广种芦苇等水生作物的行为不但不予阻止,反而规取其税,采取了纵容的态度。
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考中进士,即任长兴知县。这个时候的明朝,以宫廷政治的不良深为时人所讥评。在位的嘉靖皇帝崇信道教,整天不上朝,在宫内炼所谓长生不老的丹药。而在地方上,天灾人祸不断,世道大有凄怆之态。在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由于环境的破坏和水利的长期荒怠,以及断续发生的倭寇之乱,民生显得颇为艰难。
归有光到长兴做官时,正值天灾人祸剧烈之期。江南还发生了较重的旱灾,夏秋之际农田中的禾苗枯死。归有光重视兴修水利,以协调解决水旱的问题。但关于他的水利思想,直到隆庆三年才被新任巡抚海瑞付诸实践,获得较好的成效。由此,归有光的水利观点开始为后世广泛称引。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4-06-26
2024-06-26
2024-06-26
2024-06-26
2024-06-26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