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科技3月17日讯(记者 李婷)中小企业是全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2年,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超过5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量90%成以上。规模如此巨大的中小企业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弱,生命周期平均仅有3年左右。
在3月14日举办的2023中小企业数智化发展交流会上,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指出,只有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有核心技术,企业才越做越强,越做越大,才能长久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引导、扶持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数智化转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绕不开的关键议题。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处处长杨靖国表示,数字技术普及应用,数字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数智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储备,而且还要升级生产设施,再造管理流程。
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痛点:效率和增长
“疫情成为数字化市场普及的加速器。”在和企业交流过程中,中小企业协会数智化专委会主任、用友集团副总裁郭金铜深刻感受到这样的变化。在疫情之前,时常要向企业灌输数智化转型重要性、说服企业进行数智化转型升级,但进入后疫情时代,明显发现企业观念的转变。
大势所趋,中小企业加大数智化转型投入。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数据,过去三年中小企业年度数字化投入5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占比由37%提升至53%。
但更多在夹缝中谋生的中小企业,对于数智化转型有诸多顾虑。杨靖国表示,数智化转型对于规模小、利润低、源配置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两难”的选择,转还是不转?怎么转?不愿转、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等问题比较突出。
尽管转型困难重重,但也并非无处着手。郭金铜洞察道,中小企业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最关心的核心痛点是效率和增长。中小企业其实诉求很清楚、很简单,本质上是怎么活下去、怎么活得更好。追求效益是为了活下去,追求增长是为了活得更好一些。
郭金铜从实践中发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数智化转型布局更快、更容易,大企业反而船大难掉头。
“先富带动后富”
对于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路径,最新的政策指明了更为清晰的方向。
今年2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机制,发挥“绿灯”投资案例引导作用,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李子彬表示,龙头企业应该发挥推动作用,将技术赋能给中小企业,助力后者实现数智化转型。
结合用友长期服务数百万企业客户的经验与实践,中小企业的数智化推进,关键行动是要全面采用公有云服务,选择领先的跨领域云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加入1~n个产业互联网平台来拓展市场,通过平台建立信用获得金融服务,进而更广泛地连接社会资源以扩展组织能力。
用友成立于1988年,作为为企业提供数智化产品和专业服务的厂商,用友希望能够通过用友商业创新平台——用友BIP的产品与服务,在协会指导下和业界同行一起,共同努力把中小协数智化专委会建设好、运营好,加速我国中小企业数智化建设步伐,服务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高效成长。
善用“拿来主义”
锚定目标后,如何推动转型?用友根据过去大量的服务实践案例,为中小企业充分快速实现数智业转型,提炼出5个关键点。
第一,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要从思想上坚定数智化转型的决心。郭金铜分析,中小企业不敢转型,本质上对于数字化转型没有战略性的认识,可能只是认为数智化转型只是工具性或者锦上添花的工作。
第二,中小企业不要过度研究技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用技术破解目标客户最核心的痛点,满足业务的场景需求。中小企业没有强大的技术实力,没有必要像大型企业一样钻研技术,建议践行“拿来主义”,以用为先。
第三,相应调整组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数智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一把手把数智化转型当成战略,公司内部从上到下也应该营造数智化转型的氛围。一张战略蓝图绘到底,充分变现技术红利。
第四,数智化转型需要专业的服务加持,中小企业适合公有云。企业服务场景多元,云服务分为公有云,私有云,专属云等不同形态和模式。公有云能够满足90%以上中小企业的经营诉求,没有必要像大型企业一样部署私有云。中小企业可以在现有的云服务中挑选最适合的直接开通应用。
第五,企业数智化核心是生态化,适合一站式云服务平台。一个服务商难以完全满足所有需求,由于中小企业实力和精力有限,人、财、物、产、供、销、存都需要云服务,要从不同类型的海量厂商中挑选服务比较困难,因此一站式云服务方便中小企业上云。
当前,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广大中小企业已成为整个社会中最为确定的经济变量。未来,中小协数智化专委会将充分发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用友等成员各自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支持中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助力中小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升级实现高效增长,为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