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中华鲟人工放流后未实现批量洄游 如何精准追“鲟”

发布时间:2023-03-27 09:40:41 来源: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佚名 浏览:

“妈妈,快看,大鱼坐着‘滑梯’到江里了!”3月26日,湖北省宜昌市的胭脂园里人头攒动,一条长约1.5米的中华鲟从高台处乘坐“滑梯”顺流而下款款入江,激起一片水花后,畅游远去。

当天,约有6万尾大小不一的中华鲟涌入长江的怀抱。此前一天,已有10万尾中华鲟在湖北宜昌成功放流。“它们都是三峡集团繁殖培育的子二代中华鲟。”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姜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随着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等物种保护核心技术的突破,2009年世界上第一尾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子二代苗种孵化成功,标志着中华鲟这一古老物种终于摆脱濒临灭绝的危境。

但是,实现人工繁育只是复壮中华鲟野外种群数量的第一步。当前,三峡集团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68次,总数超过500万尾。姜伟介绍,2016年科研人员曾在葛洲坝下自然产卵场发现野外中华鲟的产卵,通过DNA比对发现,其与此前人工放流的中华鲟亲缘关系一致。可惜的是,此后在该产卵场再未发现过野外中华鲟的产卵。

数以十万计的大规模人工放流后,中华鲟仍未实现批量洄游,它们到底去了哪里?面对记者同样的提问,姜伟将目光投向大型中华鲟的背鳍。“这个黑色的形似子弹的装置以及中华鲟体内的声呐标记正在逐步回答这个问题。”姜伟说。

由于中华鲟是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个体大、洄游距离长、生活史复杂,其90%以上的生活史是在海洋中完成的,但目前对其海洋生活史阶段的生存状态了解极少。

姜伟表示,此前认为,人工放流的中华鲟在长江中生存率不高。利用超声波遥测技术发现,2014年前后,抵达海洋的中华鲟为放流总量的30%—40%;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开始后,这一比例提高到70%左右。但是,它们在海洋中的生存数据依旧稀缺。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监测设备成本高,受经费限制,投放的设备数量少。另一方面由于国产技术与产品并不领先,研发还需要相关单位的支持与协作。

“目前,我们给接近性成熟的大规格中华鲟打上弹出式卫星标记,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标记跟踪技术之一。它们会在指定时间从中华鲟背鳍脱钩并弹射而出,浮出水面后将获取到的位置、温度和光照水平等数据传输到卫星系统中,科研人员用来评估中华鲟在我国近海海域的分布情况。”姜伟说。

“通过近两年的放流监测,中华鲟的海域活动轨迹正在慢慢丰富。”姜伟表示,利用这些数据,科研团队可能会尝试在中华鲟活跃海域直接进行放流实验,用逐步积累起的科研数据回答中华鲟在海洋中的生存现状,并为下一步相关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何 亮)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我是省国家安全厅侦察处的处长,你放心,有我在,保你没事。”这是李某冒充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开展诈骗活动时的惯用话术。目前,李某因冒充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开展诈骗活动,已被有关部门依法采取刑[详细]

2024-01-19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预计18日至19日,内蒙古、陕西及华北、黄淮部分地区仍有降雪,贵州、湖南、江西和广西等地雨势较强。2024年的首场寒潮天气过程将于20日开始影响我国中东部,气温下降明显,寒意逼人[详细]

2024-01-19

2023年12月,集章爱好者在“最中国·文博市集”活动现场盖章。活动方供图2023年12月的一天,初雪后的北京气温骤降,西单·THE NEW更新场的B1层却人头攒动,人们出行的热情似乎丝毫没有受影响。这里正在[详细]

2024-01-19

随着消费场景的拓宽、服务及产品供给的增加、顶层设计的逐步完善,更多专业类健康消费将涌现出来,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居家检测、保健食品、滋补养生……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详细]

2024-01-19

1月19日凌晨,华中农业大学在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通报里说,针对2024年1月16日网上关于华中农业大学教师黄某某学术不端等问题的举报信息,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在已调查材料中发现[详细]

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