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书中公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涵盖对山东、河北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8万名15-26岁的大学生的调查。
报告显示,升学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以前高考一结束,学生就感觉自己通过了‘鲤鱼跃龙门’中最难的关口。现在这个关口向后移动,即便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对未来依然会感到明显的压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是调研的设计者之一,她认为,当代大学生对于未来发展的压力出现后置。
大学阶段是学生个人成长与知识储备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作为一切行动的基础要素,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至关重要。
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对生涯规划焦虑较多
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生活方式和恋爱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亟待加强关注。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对生活“基本满意”及以上的人占比为74.10%,很难评判自己生活是否满意的为17.24%,仅有少部分大学生对生活不满意(8.66%)。对现状的满足没有成为大学生的定心石,对未来的担忧仍时时牵动他们的神经。有50.44%的大学生有读研打算,且打算读研学生的焦虑风险显著高于没有读研打算的学生。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学业负担重”“想念家人”和“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中,两项都和个人生涯规划有关。
金融专业的张尔尔为了获得更多的项目经验,从大二起便开始实习,甚至有一段时间两份实习并行。“我也不希望这样,太累了。特别是同时参加两份实习时,我每天只有工作,完全没有个人生活。”不过,张尔尔觉得只有这样才安心。陈祉妍分析,这可能是因为在快节奏的社会变化中,选择变多,人生的不确定性增加,所以大学生对人生的定位更为困难。
不同学校、户口和学段的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城镇户口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风险均显著高于农村户口,重点院校的学生抑郁焦虑风险也比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更高;本科生的抑郁和焦虑风险显著高于专科生。而这些差异并非2022年独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于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的数据显示,大专生在抑郁水平、焦虑水平、睡眠质量、自评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好于本科生。陈祉妍表示,这也许和学生对未来的期望以及比较对象有关,“如果学生总和比自己发展更好的人相比,他对自己的满意度可能会较低”。
适度的焦虑情绪有利于备考和学习,但是如果学生出现过度焦虑的情况,需及时干预。陈祉妍建议大学生,要尽早地去认识自我,找到期望的发展方向,同时进行深入了解,观察自己与行业的匹配度。
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除了个人发展,生活方式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密切相关,调查从睡眠、压力源和无聊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估。
睡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显示,睡眠质量较好的学生的抑郁和焦虑得分均显著低于睡眠质量较差的大学生,且抑郁和焦虑风险也较低。“很多大学生频繁熬夜晚起,睡眠系统紊乱,这不利于心理健康。”陈祉妍建议大学生,要追寻健康的生活方式。
睡眠不好怎么办?陈祉妍表示,睡眠状况受到身体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想要缓解失眠,我们首先要识别睡眠问题的成因。如果是出于心理原因,例如因焦虑而失眠,那么“在白天把该做的事做了,把该理清的思路理清了”,晚上会更容易入睡。
评估生活方式的另一维度“无聊”指的是“由于知觉到生活无意义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数据表明,大学生的无聊得分和抑郁和焦虑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爬山怕累,去海滩怕晒,逛展览觉得看不懂,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哀叹生活无趣,是00后女孩吴雨的日常。事情的转变发生在半年前,她的父亲买回了一台相机,原本只是想记录日常,却意外成为她发现世界的窗口。透过小小的取景器,她感受到色彩变幻,体会到定格瞬间的幸福。为了拍出更多好照片,她开始研究光影、构图,甚至自学了PS,一个似乎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的女孩,变得对最日常的事物也充满期待,力图透过镜头发现被隐藏的美。
“无聊和人生的意义感有关,一个人找到的人生意义越多,越不容易感到无聊和空虚。”陈祉妍分析,很多大学生觉得生活无聊,可能是因为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只顾着提高分数,缺乏对未来清晰的人生定向;也可能和社会思潮有关,现在常常强调及时行乐,“总是寻求短期的快乐,容易让人感到无聊”。她表示,追求人生意义一定需要通过努力,甚至经历痛苦,才能最终达到幸福的阶段。
陈祉妍建议大学生去探索、多接触,通过网络、实习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找到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多参加人际交往活动,在与人交流中获得反馈,发现自己擅长且适合的领域。此外,通过请老师为自己指点迷津也是一个好方法。
健康良好的恋爱关系是心理健康的良药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什么样?两句流行语似乎可以概括:“单身一身轻,无爱是精英”“姻缘庙我看都不看,财神殿里长跪不起”。
“大学生恋爱的勇气可能减少了。”陈祉妍在调研中发现,现在相当多单身的大学生不想脱单。数据表明,有27.61%的大学生处于恋爱状态,有41.93%的大学生处于单身且不想脱单的状态,有25.40%的大学生处于单身想脱单的状态,其余学生未报告。
陈祉妍认为,现代生活中的便捷性和确定性的增加是重要原因。“只要努力工作,你就容易被老板看到,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即便日后离职,你也拥有了更多的工作技能,同时这个技能是可以迁移的。”她说,相比于工作,恋爱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更多的勇气与智慧。
不过,当我们处于一段健康良好的恋爱关系时,恋爱并非总是如此不堪。报告显示,恋爱中的大学生抑郁得分最低,焦虑得分也较低,单身想脱单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得分显著更高;在无聊感上,恋爱中的大学生无聊得分最低。健康良好的恋爱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许具有促进作用。
大四伊始,李磊就被告知拿到了学校保研的名额。升学与就业难题摊在同学面前,他却早早上了岸。在很多人眼中,李磊无疑是优秀的,但他知道,如果没有女友小琴,他现在还只是个游手好闲之徒。刚上大学时,好不容易熬过高三的他开始放飞自我,玩滑板、跳街舞、组社团、打比赛……他似乎参与了所有能加入的活动,除了学习。直到期末,他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而后在小琴的帮助下恶补功课,他才勉强过关。
不是所有人都像李磊这么幸运。廖洁从开朗自信变得敏感自卑,与前男友有关。“他总是在否定我,刚开始是不认可我的穿衣风格,后来嘲笑我的观点浅薄。”廖洁说,自己刚开始还会反驳,后来随着对方的否定越来越多,自己也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像他说的那么不好。
什么是健康良好的恋爱关系?在陈祉妍看来,双方要能为彼此带来更多的情绪支持,愿意努力去理解对方,互相扶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追寻健康良好的恋爱关系,陈祉妍建议学校应加强恋爱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针对性地设立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探索自我、深入学习、技能培养的基础,但常常会受到生活方式、生涯规划和恋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家长和社会可以做些什么?
陈祉妍强调,大中小学心理健康一体化工作很重要。“就像‘社交’不是上大学才开始学的一样,很多大学生找不到人生方向,很可能是因为他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对自我的探索不够。”她说,学校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要给予包括人际交往、情绪调控、自我认识等各方面的支持,这不只是高校的工作,而是整个学校体系要做的事。
陈祉妍建议他们将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的关口前移,自孩子小时候开始,家长就要进行一定引导。“如果学生已经上大学,希望家长对心理健康工作予以更多的配合和支持。”她说。
此外,很多大学生会通过网络来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陈祉妍呼吁,“提高线上资源的规范性、科学性,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
(除陈祉妍外,本文人名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