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沈开艳委员:要形成机会均等的开放式社会创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4-01-26 10:35:51 来源: 编辑:佚名 浏览: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靠消费需求进一步激发。”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在上海两会现场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除了消费提振会对经济带来比较明显的拉动外,国际环境的改善可能带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恢复,这对中国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都是有益的。

  沈开艳表示,中国经济的增长点还包括创新带来的新动能及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对于上海经济的增长,沈开艳表示,从上海的空间范围来说,可以在五个新城上做文章。“未来的发展,如果把五个新城的潜力挖掘出来,增长空间会比较大。”另外,长三角一体化、浦东引领区建设、临港新片区制度性创新等都将为上海经济的增长带来新的机遇。

  对于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沈开艳建议,梳理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及重要区域的投资方向。

  沈开艳认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关键是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她表示,未来上海首先要打好张江牌,推动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把张江建设成具有科创特色、营商环境国际一流的科学城,提升创新浓度和密度,优化科创中心承载区的功能布局,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新要素集聚点和增长极。

  “要大幅度地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如加强重大领域前瞻布局。上海需要优化多元投入方式,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希望能达到12%左右。”

  沈开艳指出,上海肩负国家使命,要攻坚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推行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度,面向民营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和全球各顶尖团队,形成机会均等的开放式社会创新模式。

  对于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沈开艳表示,关键是要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要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加快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高水平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探索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试点,优化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服务。”

  对于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建设,沈开艳表示,依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形成的高端产业集群,未来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就是要进一步巩固实体经济的根基,按照“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快释放发展新动能。关键是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上海的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力。

  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沈开艳表示,目前上海的口岸贸易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都是全球领先,但上海在航运金融、船舶管理、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方面,与伦敦、纽约等全球顶级城市相比还存在不足,在如何确保极端情况下国家远洋运输安全和海洋安全方面也需花更多力气。

  此外,上海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方面需要在提升贸易枢纽功能、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规范跨境贸易负面清单方面持续发力,提升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离岸贸易等新兴国际贸易领域的水平。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负责人谢小兵1月2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前期,国资委已推动央企把上市公司的价值实现相关指标纳入[详细]

2024-01-2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这是党中央顺应全球贸易发展趋势和国际分工演进规律,结合现阶段中国[详细]

2024-01-26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详细]

2024-01-26

  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基本稳定、持续好转,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继续增加,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397万人。[详细]

2024-01-26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于1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获悉:2023年,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有序开展,组织210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开展“地毯式”清查,为普查打下坚实基础。2024年1月1日,普[详细]

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