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声: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发布时间:2024-02-27 08:47:54 来源: 编辑:佚名 浏览:

  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关情况。《条例》经国务院第23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以碳市场为核心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促进了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从而推动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条例》开启我国碳市场法治新局面

  全国碳市场不仅可以发挥市场在碳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可以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全社会降碳低成本的政策工具,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中国的碳市场是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组成,强制和自愿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赵英民表示,《条例》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的法规,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条例》重点就明确体制机制、规范交易活动、保障数据质量、惩处违法行为等诸多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为我国碳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开启了我国碳市场的法治新局面。《条例》的出台对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和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赵英民也做了进一步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两年半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制度规范日趋完善,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改善,碳排放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价格发现机制作用日益显现。今年初,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运行总体平稳。

  全国碳市场在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社会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参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绿色化,从而推动全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

  赵英民说,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以本次《条例》出台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配套制度完善,保障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严格依法管理规范操作,积极推进碳市场的建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我们的贡献。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4.4亿吨

  2021年7月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选择了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第一个履约周期是2019年至2020年,第二个履约周期是2021年至2022年。

  赵英民介绍,目前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已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两年半以来,市场表现平稳向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活跃度方面,和第一个履约周期相比,第二个履约周期有明显提升。截止到去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第二个履约周期成交量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19%,成交额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89%。

  二是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碳价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每吨80元左右,上涨66%左右。第二个履约周期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参与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82%,比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了近50%。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健康运行,为“双碳”目标实现、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这两个履约周期,全国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了约350亿元。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范围不断扩大,碳排放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不同行业间的优化配置将最终实现全国总的减排成本最小化。

  赵英民说:“碳市场形成的碳价,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参考,促进了气候投融资工具创新,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投融资提供了基础支撑、资金支撑。”

  扩围工作将把握好节奏力度

  我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这八个行业占到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纳入了发电行业,赵英民表示,将高排放行业尽早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碳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可以使我们全社会的降碳成本实现最优、最小化,从而助力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

  《条例》对确定行业覆盖范围和重点排放单位相关的工作程序进行了明确,赵英民介绍,生态环境部将坚持稳中求进、先易后难的原则,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情况,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行业的碳排放量、数据质量基础、减污降碳协同、行业高质量发展等因素,优先纳入碳排放量大、产能过剩严重、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好、数据质量基础好的重点行业。

  赵英民说:“扩围工作将把握好节奏力度,科学合理确定不同行业的纳入时间,分阶段、有步骤地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碳排放重点行业,从而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天安门向东20余公里,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千年之城”蓄势腾飞。    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从除夕到大年初八,通州人郭建华连着9天出门拍民俗活动,没过瘾。再过半年就70岁的他,常[详细]

2024-02-27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以来,河北承接了大量京津的产业。与此同时,这些产业规模也逐步升级。  在雄安新区启动区,200多台吊装机械耸立、机器轰鸣,首批疏解的中国华能、中国中化等央[详细]

2024-02-27

  节后正值企业复产用工高峰。连日来,多地把人力资源要素保障作为服务企业的重中之重,通过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开通务工列车等措施,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平台,全力稳就业、保用工、促发展。[详细]

2024-02-27

  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588家,同比增长74.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27.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1.7%,环比增长20.4%。  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表示,2023年1月份,我[详细]

2024-02-27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第十年。多年来,京津冀三地牢牢把握交通的基础先导作用,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从“蓝图”变为“现实”。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正以无与伦比的力量推动着三地发[详细]

202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