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如何改善企业预期?权威调研报告建议降低“风险成本”

发布时间:2024-02-29 15:17:37 来源: 编辑:佚名 浏览:

  中国网财经2月28日讯(记者 李春晖)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一项挑战就是“社会预期偏弱”。如何改善预期尤其是改善企业预期,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企业成本”调研报告》(下称“报告”)为改善企业预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该报告获取了13656 份有效样本,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调研对象包括各类市场主体,以及财政、发改、工信、人社、税务、市场监管、银保监等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等。

  报告提出,风险成本高是企业风险预期上升的根本原因。这导致企业经济行为变得更趋谨慎,经营行为结构性收缩,数字化转型存在“不愿转、不敢转”现象,用工方式呈现“灵活化、短期化”趋势。

  企业成本既包括由过去行为所决定、可以量化和测度的历史成本,也包括因外部风险因素内化而成的风险成本。

  调研组通过梳理2016年以来相关政策文件发现,我国降低企业成本的策略逻辑是历史成本观,重在为企业“减负”,改善企业当期经营状况,而对风险成本认识不足,对未来预期的引导较弱。

  报告认为,基于历史成本观的降成本政策与风险成本不适配,降成本政策应从“历史成本观”转向“风险成本观”。从风险预期的角度分析,“不及预期”将导致最大的社会心理成本,诱发“风险螺旋”,即更弱的社会预期,推高经济社会成本。

  “寻找改善社会预期,特别是企业预期的可行路径至关重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研究员傅志华在发布报告时表示,“我们从风险成本观着手,利用‘风险-成本-预期’框架展开分析,以降低公共风险水平为抓手,提出改善企业预期、提振社会信心、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报告称,降低企业风险预期的核心在于降低公共风险水平,而降低公共风险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政府行为的可预期性。

  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为企业发展注入确定性,对政府政策进行强制性风险评估与审查,遏制风险的公共化和风险外溢,避免公共风险水平上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宏观风险管理框架。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抓经营、抢订单、上项目……2024年开年以来,国资央企以“开年就开跑”“起步即冲刺”的劲头,锚定目标任务,抢抓先机,真抓实干开新局,为实现“开门红”奠定良好基础。  2月26日,中国华能集[详细]

2024-02-29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国新办2月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三地十年来协同发展的新变化。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雄安新区城市框架、京津[详细]

2024-02-29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科学[详细]

2024-02-29

  近期,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陆续公开。预算报告总结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对本年度预算作出安排,并明确相关政策措施。各地去年财政收入情况如[详细]

2024-02-29

  国新办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及京津冀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地协同发展10年来进展情况。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区域重大战略,是党的十[详细]

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