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两会前瞻】章俊:今年稳增长政策力度将强于去年,降息仍有较大空间

发布时间:2024-02-29 15:17:36 来源: 编辑:佚名 浏览: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召开。2024年中国经济一系列全局性发展目标,将在这一重大会议中揭晓。

  GDP增速目标如何设?哪些重点领域将迎来突破性改革?房地产行业调整到位了吗?去年火遍全网的“新质生产力”,今年会迎来新的部署吗?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网财经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前瞻2024年全国“两会”热点。

  中国网财经2月29日讯(记者 李春晖)新的一年刚走到2月份,年内首次降准和LPR降息俱已落地,且幅度均超出预期,这使得市场对于今年的宏观政策有了更多期待。全国两会期间围绕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会有哪些新的部署?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中国网财经表示,今年是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的一年,并且政策力度将强于2023年。在年初降息降准落地后,贷款利率仍然有30BP-40BP的下降空间。

  预计GDP增速目标仍将设为“5%左右”

  2024年GDP增速目标将在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揭晓。章俊预计,今年的增速目标仍将设定为“5%左右”,与2023年的目标一致。

  “保持在‘5%左右’显示了政府对于经济增长的信心。”他表示,我国经济逐步恢复的基调没有变,房地产行业在连续两年的快速回落之后下跌动能已经减弱,对经济的拖累变小,经济有望平稳运行。分部门来看,消费持续修复,基建承托经济,制造业有可能继续高位,经济恢复的前景仍然不差。

  过去一年,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2023年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

  展望2024年,章俊表示,三大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对于经济的推动与2023年相比都会有所好转,但消费仍将是第一大推动力。他预计2024年最终消费对于经济的推动将达到76.9%。

  对于内需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投资,章俊表示,2024年房地产下滑趋势将有所减缓,制造业和基建投资承托经济,但民间投资仍然相对偏弱,整体投资对经济的推动在34.9%,比2023年上行6.0个百分点。

  宏观政策力度将强于去年

  今年前两个月,央行依次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下调五年期LPR利率25个基点,提振了市场信心,释放了稳增长的积极信号。

  章俊表示,今年是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一年,并且政策力度将强于2023年。

  财政政策方面,章俊预计政府工作报告可能会将赤字率设定在3.5%左右,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增4万亿左右,同时2024年可能会有1万亿的特别国债发行。在支出方向上,将更多投入到“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关于民生的水利和公共设施项目、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

  此外,章俊强调,在财政支出增加的同时,货币政策会配合降准降息,同时鼓励商业银行释放贷款。央行还可以通过PSL向政策性金融银行释放资金。

  他认为,在年初降息降准后,今年央行仍然会继续调降利率。“第一,我国实际利率持续走高已经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需要给予适当的利率调降支持经济增长。第二,政府债券发行也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章俊测算,根据中国经济增长率,预计1年期贷款利率的均衡水平约在3.1%左右。“这就意味着贷款利率仍然有30BP-40BP的下降空间。”

  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回顾过去一年,最火的财经热词莫过于“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近几个月以来,中央在多个重要会议中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中,这一议题也有望迎来进一步的研讨和部署。

  “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新’上。”章俊表示,无论是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产业的诞生等方面,创新都是最重要一环。

  关于如何鼓励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他认为需要多方面配合。首先,需要打造适合新质生产力诞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例如社会舆论环境要更加宽松,社会保障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成本要进一步降低,包括降低土地、能源、金融、交通、通信等方面费用,减轻创新的负担。”

  他还提出,法律法规方面需要对创新给予更多保障,例如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金融体系方面也需要作出改变,“现有的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环境跟以创新为主导的新产业差距较大,需要金融活化程度加深,才能更有利于新产业的萌芽。”另外还要加强对外交流,“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化,闭门造车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章俊强调,政府监管也需要创新,对于新出现的业态、新技术、新生产模式等需要更加包容。

  “开放的环境、自信的心态、完善的法律、创新的金融、不断进步的政府是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章俊表示,“在此基础上政府资金引导、产业规划建设会事半功倍。”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抓经营、抢订单、上项目……2024年开年以来,国资央企以“开年就开跑”“起步即冲刺”的劲头,锚定目标任务,抢抓先机,真抓实干开新局,为实现“开门红”奠定良好基础。  2月26日,中国华能集[详细]

2024-02-29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国新办2月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三地十年来协同发展的新变化。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雄安新区城市框架、京津[详细]

2024-02-29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科学[详细]

2024-02-29

  近期,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陆续公开。预算报告总结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对本年度预算作出安排,并明确相关政策措施。各地去年财政收入情况如[详细]

2024-02-29

  国新办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及京津冀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地协同发展10年来进展情况。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区域重大战略,是党的十[详细]

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