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53.7%受访者期待两会关注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

发布时间:2024-02-29 15:17:25 来源: 编辑:佚名 浏览:

  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让更多学生和家长接受职业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大家期待全国两会关注哪些话题?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进行了全国两会期待调查,共有2002人参与。调查显示,59.0%的受访者表示同意自己的孩子读职高或高职。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53.7%的受访者期待全国两会关注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51.2%的受访者期待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打通高级技工和工程师之间的发展通道。

  59.0%受访者表示同意孩子将来选择读职高或高职

  山西的初中生家长畅彭飞已在为孩子以后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作准备。“从孩子目前的成绩来看,大概率要读职业学校,对此我也有心理准备。而且据我了解,只要选好专业,以后的就业并不是难事。”畅彭飞为孩子选了几个专业,会让孩子根据兴趣最终确定。

  调查显示,如果孩子将来选择读职高或高职,59.0%的受访者表示同意,16.8%的受访者不同意,24.2%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近年来家长普遍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加上家庭条件不断改善,也有能力让孩子继续学习,职业院校成为很多家长的选择。”刘婷今年春节在老家江西观察发现,很多高考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父母会让他们接受职业教育,职业院校不断增多,家长的选择更多,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也在提升。

  北京某职业院校教师张彦认为,让更多家长接受孩子读职业院校,一方面相关院校要加强优势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接轨,比如自己所在学校的新能源、人工智能专业,比较受认可,能吸引高分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保障学生就业,像自己的学校就与企业合作,开设了人才培养的“订单班”,学生定向培养,毕业后直接入职相应企业,这种模式相对而言更受学生青睐。

  刘婷说,很多家长一窝蜂地为孩子选择热门专业,没有注意到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太懂如何结合发展形势作选择,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也没有对当地的人才需求方向进行调研,导致毕业生存在结构性的人才错配。她期待职业院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深入地推进产教融合。

  53.7%受访者期待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

  刘婷生活在深圳,当地有一所口碑不错的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合理,学生能学到真东西,毕业后好就业,工资也高。现在很多大企业都招高级技工,比如新能源汽车企业,对制造、修理方面的高级技工需求量大。”

  张彦说,我们国家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因此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跟上。

  “家长普遍比较担忧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和校风建设都有待提升,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似乎没有太多的学习压力,毕业后的出路更是问题。”刘婷觉得加强职业教育建设,首先要在校风、人格培养、技能实用性上多方发力,其次要结合企业需求定向培养,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大家期待全国两会关注哪些话题?调查中,53.7%的受访者期待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51.2%的受访者期待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打通高级技工和工程师之间的发展通道,47.2%的受访者期待完善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发展,45.4%的受访者期待扩大职业本科教育规模,42.4%的受访者希望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41.4%的受访者期待加大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

  畅彭飞希望能够畅通职业院校学生深造的通道,“如果孩子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

  张彦说,目前社会上普遍觉得职校的学生是被考试淘汰的,仍需要在职校生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教育认知上多下功夫。张彦认为,消除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歧视,要提升他们的薪资水平。

  此外,37.1%的受访者期待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提高认可度,28.6%的受访者认为应弘扬“工匠精神”,树立职业模范,17.1%的受访者建议推动专业建设与当地产业紧密对接。

  全国总工会日前印发《关于推选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的通知》,决定在2024年推选200名左右大国工匠进行培育,培育期为两年,示范引导各地、各行业积极支持培养1000名左右省部级工匠、5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培养造就一大批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带动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张彦说,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提高职业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要弘扬“工匠精神”,树立职业模范,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空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彦为化名)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抓经营、抢订单、上项目……2024年开年以来,国资央企以“开年就开跑”“起步即冲刺”的劲头,锚定目标任务,抢抓先机,真抓实干开新局,为实现“开门红”奠定良好基础。  2月26日,中国华能集[详细]

2024-02-29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国新办2月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三地十年来协同发展的新变化。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雄安新区城市框架、京津[详细]

2024-02-29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科学[详细]

2024-02-29

  近期,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陆续公开。预算报告总结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对本年度预算作出安排,并明确相关政策措施。各地去年财政收入情况如[详细]

2024-02-29

  国新办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及京津冀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地协同发展10年来进展情况。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区域重大战略,是党的十[详细]

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