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车企竞相降价或贯穿全年:“既分高下、也决生死”

发布时间:2024-03-15 10:35:48 来源:来源:中新网 编辑:佚名 浏览:

中新网3月15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葛成)2024年车市“价格战”虽迟但到。在二月中下旬比亚迪打响“第一枪”后,自主、合资与“新势力”纷纷入局。进入三月,战势逐渐白热化,覆盖的车型也从新能源蔓延至燃油车,部分车型甚至出现了“一天一个价”的现象。

有业内人士认为,与去年有所不同,今年车市“价格战”引发的淘汰赛将进一步加速,可谓“既分高下、也决生死”。有预测显示,今年销量前十的车企将占据接近85%的市场份额,未来几年,80%的品牌或关停运转(关闭、停办、合并、转产)。

资料图:小汽车被运往各地。 王以照 摄

车市“价格战”或贯穿全年

中新财经注意到,相比去年,2024年车市“价格战”开启的时间要晚一些,率先降价的车企也不一样。2023年,特斯拉一开年就迅速推出“历史最低价”引燃市场;2024年,由比亚迪开启的“价格战”,在2月中下旬才“姗姗来迟”。

不过,今年车市“价格战”来势更加汹涌。有消费者表示,自己经历了“上午交钱、下午提车、傍晚降价”的尴尬。部分经销商也表示,与以往有所不同,车企通知降价的消息来得太快,店里经常来不及跟消费者解释。

除了时间发生变化、降价消息来得突然外,有专家表示,今年车市“价格战”的导火索也与去年有显著区别。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告诉记者,去年车市打响“价格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国六A”排放标准车型面临换代,急于清理库存,今年则没有类似的情况。

因此他认为,今年车市的“价格战”很可能在下半年也不会“偃旗息鼓”,相反会贯穿全年。

资料图:2023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中新社记者 陈文 摄

目的就是为了竞争洗牌

近两年,为何车市“价格战”都由头部车企率先打响?

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降价的车型,大多都有类似竞品车型。以售价在8万元以下的比亚迪秦为例,它属于A级的新能源轿车,细分市场竞品众多,同质化较强。而高端化的产品,例如同属比亚迪出品的百万元级别车型——“仰望”,暂时就没有降价的举措。

虽然竞争激烈,但车企争相涌入这条赛道,根本原因还是这类车买的人多,市场需求大。根据张翔分析,热销车型规模经济效益明显,每辆车分摊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还有销售成本比较低,更有竞争力。

对于头部车企而言,它降价只不过是在减少利润,别的车企跟着降价,很可能意味着亏本。张翔称,“部分头部车企选择通过降价来洗牌,打击竞争对手,这样做是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图为上汽集团宁德基地总装车间内,工人在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上作业。李南轩 摄

“价格战”孰利孰弊

显而易见的是,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战”是有利的。有消费者坦言,“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车,享受更多的配置,没什么不好。”亦有消费者担忧,“价格战”会不会导致车企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例如选用较低强度的钢材,或是降低一些安全配置等。

在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看来,“价格战”让企业很被动,车企如果不应战,可能就会失去这部分市场。他也同时承认,价格战是挡不住的。降价拼的是向下的能力,车企还是要拼向上的能力,向上的空间很大。

张翔认为,上述两方观点都不无道理,但车市最终会赢者通吃。头部车企知名度高,技术水平出众,具备核心竞争力,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小型车企、部分连年亏损的“新势力”企业面临的压力将更大。

“借鉴一些成熟市场的经验,中国由汽车大国走向强国,车企必须要经过‘价格战’的检验,通过竞争来优胜劣汰。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中国很可能不会诞生世界级的汽车品牌,也就意味着或许永远不会成为汽车强国。”张翔称。(完)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据《扬子晚报》报道,近日,“点读机女孩”高君雨的认证账号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其患罕见脑瘤,此后,陆续更新多条视频记录治疗经历,持续引发关注。然而,有细心网友发现,相关视频中人物衣着、室外植被与北京当[详细]

2024-03-15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记者顾天成)记者13日从国家疾控局获悉,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总体近视率较2021年(52.6%)下降0.7个百分点,与2018年全国近视摸底调查结果(53[详细]

2024-03-15

编者按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端牢“中国饭碗”,科技是关键。当下正值春耕春管关键期,各地按下了备耕生产“快进键”,高标准农田建设、育种育秧[详细]

2024-03-15

记者今天(13日)从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以下简称家电维修协会)获悉,初步测算,2023年,我国家电服务业总体规模近万亿元,活跃法人单位数约10万家,长期从业人员240万人左右(旺季增加从业人员100万左右),服务[详细]

2024-03-15

编者的话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总会遇到一些烦心事,例如霸王条款、APP自动续费、预付式消费退款难、网购售后服务不兑现承诺等消费[详细]

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