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博主用AI“复活”已故明星的做法引发争议。当事人亲属相继隔空喊话,要求下架有关视频,并直言:未征求同意的AI“复活”是在“揭伤疤”。
AI“复活”近来屡屡冲上热搜。早些时候,有小伙思念已故奶奶,制作数字人视频通话,一度触动许多人。也有音乐人用AI技术“复活”早逝爱女,并让“女儿”为妻子唱生日歌,让网友感受到技术带来的温情。随后一些博主跟风“复活”个别过世明星,舆论风评则急转直下,被质疑“吃人血馒头”。舆论争议间尤须正视的是,AI“复活”究竟能否为之,又具体存在哪些问题?
其一,面临伦理拷问。目前来说,使用AI“复活”的多是逝者亲属,这种近亲属之间的纯情感慰藉,属于私域行为,并不存在伦理争议。而一旦跨过家庭范围,尤其是一些博主未经当事人家属同意,擅自“复活”乃至公开传播,显然是在逝者亲属的情感创口上撒盐,在道德层面上站不住脚。
其二,践踏法律红线。据民法典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可见,不同于近亲属之间的“复活”,网友擅用AI“复活”已故名人,特别是未征得当事人亲属同意,已涉嫌侵权。
由此可见,甭管一些博主以何种说辞自我标榜,其行为本身已处在伦理的模糊地带,触碰了法律底线。而更重要的是,所谓情怀背后多是生意。有媒体调查发现,这些AI“复活”类账号,不少都由专业团队运营,有一些还公开在朋友圈招学徒、招代理。从技术门槛看,随着生成式AI兴起,完成一个数字人的制作几乎“立等可取”。打着怀念的幌子将相关逝者肖像AI化,再将此炒作为引流“爆点”,一条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就此形成。若不加以约束,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成为技术“不可承受之重”。
“名人复活”成“流量密码”,这也是一路狂飙的AI技术在法律、伦理等层面带给全社会的另一挑战。当务之急还是要通过完善筛查、过滤等功能,尽可能掐断无良博主的引流套路。从长远来看,法律法规必须提早行动,道德伦理标准也须尽早完善。比如对AI“复活”发起方的权责进行界定、明确哪些机构有资质从事技术“复活”业务、依法补充数字人享有的权益、牵头制定AI“复活”行业的伦理标准等,有效防止技术“狂飙”所带来的次生风险。说白了,科技是把双刃剑。AI“复活”,让人们看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潜在善意,但同时要秉持见势早的警觉,明规立矩,校准“向善”航向。
“你的身体很脆弱,它会受伤、会生病、会变老,还会死,但数字的你,理论上可以永生。”这是电影《流浪地球2》中,刘德华饰演的科技工程师图恒宇,不惜耗尽毕生心血将女儿的记忆上传至虚拟世界,为她“续命”的情节。从科技发展史来看,意识上传、数字永生,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科幻情节也许早晚会成为现实。在技术前行的每一小步中,以每一次问题出现为信号,不断从科技伦理角度系统审视,也会让我们在数字世界的探索更理智。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4-03-21
2024-03-21
2024-03-21
2024-03-21
2024-03-21
最新阅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