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人工智能,如何走好下一步

发布时间:2024-04-19 10:31:58 来源: 编辑: 浏览:
原标题:人工智能,如何走好下一步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眼下,人工智能不仅能辅助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还能实现自动驾驶、打造“无人农场”和“黑灯工厂”,成为解锁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钥匙。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未来趋势怎样?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上,多位专家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大模型、具身智能引领新浪潮

   人工智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让生产生活提质增效,为千行百业插上智慧“翅膀”。

   在工业领域,“AI+工业互联网”帮助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数字采购、数字营销、智能运维;在农业领域,“无人农场”让农业生产实现播种、除草、喷淋、收割的全过程自动化;在医疗领域,“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辅助瘫痪人士进行康复治疗……

   国产大模型发展迅速,鹏城实验室开辟了分布式协同计算“蓝海”,研制并训练完成“鹏城・脑海”系列通用AI大模型底座。获得本次“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近些年带领团队致力于“中国算力网”的研发和建设,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国产大模型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底座支撑。

   “我国单个芯片方面的能力跟国外相比仍有差距。但我们通过芯片、通信、组网技术三个方面的突破,也可以实现万亿级的算力,共同推动我国大模型集群的发展。”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说。

   不少与会专家认为,具身智能将成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与现实环境交互的形态。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挺认为,具身智能的独特意义在于为实体机器人安上“大脑”,让“机器”真正变成“机器人”。

   203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40亿美元。刘挺介绍,人形机器人很有发展潜力,可以在服务场景、工业与物流场景以及军事特种工作等领域代替人工。此外,通用机器人将是大模型落地应用的重要载体。“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警惕数据瓶颈与算力浪费

   数据、算力与算法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依赖的三个核心要素。大模型的发展则建立在庞大数据和超高算力的基础之上。数据瓶颈与算力浪费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果把大数据比喻为矿产资源,那么其还有多少可以‘挖掘’的新知识有待分析考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分析。

   在高文看来,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高质量中文语料不足。“数据和算力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两条腿,二者缺一不可。我国人工智能在高质量数据方面相对薄弱。放眼世界,中文语料在所有数据中占比较小。虽然中国的数据总量很大,数据资源也丰富,但数据市场的规模化产业化尚待培育。”要想打通目前存在的数据壁垒,政府要发挥好指引作用,为数据的安全性、可用性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大模型的参数已经达到万亿级别。郑庆华指出,这类大模型存在过度消耗数据和算力的问题。“没有深度学习时,算力对电力的依赖每20个月翻一番;大模型时代,算力对电力的依赖,每年都要翻10到100倍。可见,算力对电力的消耗呈几何指数增长。”

   由此可见,大模型不仅要消耗大量算力、依赖大量数据,还要投入大量资本。目前来看,这个领域还没有明确的营利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分析和考量。郑庆华说:“我们不仅需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

  让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

   大模型和具身智能引领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发展进程中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

   专家们认为,当前,正处于第二代人工智能向第三代人工智能过渡的阶段。人工智能首先解决计算智能,再发展感知智能,进而实现认知智能,这三者并不是阶段性的,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

   时下热门的大模型并不是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唯一路径。郑庆华指出,借鉴人脑记忆模型、创建机器记忆模型就是其中一种新途径、新思路。大模型依托大数据、大算力和强算法,存在过度消耗数据和算力、灾难性遗忘等固有缺陷。“如果我们能够深度借鉴脑科学中记忆的表征、激活、检索、编码、回放等机制,有望破解当前深度学习与大模型的固有缺陷。”

   如何让人工智能赋能我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相比“互联网+”,“人工智能+”所涵盖的面更宽,展现出更强的赋能效果。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乔俊飞认为,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实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新型工业化,让新质生产力发挥更大作用,绕不开人工智能技术。”

   “下一步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要讲理念、讲方式、讲途径,更要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从企业到高校、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方方面面都要有人工智能意识、提出明确的举措。”郑庆华说,要把人工智能赋能作为推动创新发展、开辟新域新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教育领域可以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改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让传统学科“老树吐新芽”。

   (记者 王美莹)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原标题:人工智能,如何走好下一步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眼下,人工智能不仅能辅助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还能实现自动驾驶、打造“无人农场[详细]

2024-04-19

原标题:桂林理工大学: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   “补办学生证、团员证,只需要线上登记,不出社区就办妥了。”近日,桂林理工大学的不少同学在“学生事务办理”模块,顺利解决了烦心事。   同[详细]

2024-04-19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德国爱策一级文理学校的中学生们,走进位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互联网教育科技公司网易有道,沉浸式了解、体验中国企业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与多样化应用成果。 [详细]

2024-04-19

原标题:九部门发文加快数字人才培育17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数据局等九部门发布《加快数字人才[详细]

2024-04-19

  本报电 (记者谷业凯)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近日在江苏苏州颁奖。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凭借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多媒体、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大规模人工智[详细]

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