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良渚”破解土遗址保护的世界性难题

发布时间:2024-07-24 09:38:13 来源: 编辑: 浏览:

2024年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五周年。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有多难?良渚在这一难题上提供了哪些经验?带着这些问题,新华访谈专访了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文物保护团队负责人高海彦。

新华网:中国的世界遗产当中,有哪些是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做好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和宣传有哪些重要价值?

高海彦:土遗址主要是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遗址,它是要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中国57项世界遗产里,只有良渚遗址属于潮湿环境土遗址。

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让深埋地下的土包重现天日,让游客更好地看到城墙、水坝等的真实模样。二是不断探索遗址的呈现方式,让游客更能感受到良渚文化的价值。



新华网: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是一个文物保护领域的世界性难题,攻坚这一难题的意义何在?

高海彦:良渚遗址是典型的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兼具软土和高地下水位双重特性,特别容易出现渗水、苔藓霉菌等生物破坏,以及裂隙、冲沟、坍塌等病害,严重影响了遗址的保存寿命和展示。

关于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目前全球都还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仍处于探索阶段。攻克这一难题,将为全世界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利用提供新路径。

新华网:今年7月,正值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与敦煌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两周年,杭州与敦煌环境各异,为何能够“牵手”?两年来双方共同攻克了哪些难题?

高海彦:良渚遗址与敦煌遗址均有土遗址保护的需求。经过70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敦煌研究院在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方面有着丰硕成果,是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石窟寺和土遗址保护研究最有实力的保护科研单位,建立了国内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分中心”为支点,良渚和敦煌“牵手”。双方树立“以保护为基础、以研究为核心、以弘扬为目的”的理念,依托敦煌研究院在土遗址、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及文化弘扬方面的经验和实力,围绕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技术、土遗址遗产监测、数字再现等内容,共同开展项目建设、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多层次、高水平、长期性的战略合作。

我们还努力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提升土遗址保护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推动形成一批科研成果、示范案例和技术标准,实现两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新华网:如今,在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方面,良渚古城遗址还做了什么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高海彦:良渚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工作从北城墙遗址开始,到成立潮湿环境土遗址监测保护研究基地、实施南城墙、老虎岭遗址保护工程、成立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分中心,再到入围了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终评、筹建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

一路走来,我们有幸得到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浙江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上级部门、科研院校的鼎力支持和专业指导。在我们共同努力下,首次提出了综合环境控制法保护潮湿环境土遗址的新思路,打造了效果显著的应用展示点;深入开展了展示遗址病害特性研究,初步明确了遗址劣化阈值指标;创新研发了植物与微生物绿色防治试剂,有效抑制了遗址本体表面苔藓、霉菌等病害的发育;构建了重大风险“预测—预警—处置—反馈”的闭环管控机制,探索出了土遗址保护利用的新路径。

我们的研究成果在《欧洲物理学报》《岩土力学》等重要期刊上发布,向学界展示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良渚实践。

新华网:当前,良渚古城遗址在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什么地位?

高海彦:我们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工作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只能说我们提出的综合环境控制法保护潮湿环境土遗址的策略和绿色环保植物精油为其他同类型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借鉴,以及我们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的研究成果,可以让国际保护专家了解到良渚在做什么工作,但研究成果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领先地位,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目前,我们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世界遗产上也会进行一些交流,比如今年我们在西班牙、希腊等国家和地区举行了展览等活动。



新华网:在2024年“杭州良渚日”系列活动中,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揭牌,实验室的成立能为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作怎样的贡献?

高海彦: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分中心”进入实体化运作,并为良渚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整合科研资源开辟了新渠道。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东南分中心、联合实验室、监测保护研究基地等重要平台,积极开展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基础理论深化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专有装备研制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工作,为土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注重人才培养,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形成多元化、科研能力突出的队伍;二是注重实践探索,发挥良渚土遗址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强化科技赋能,深入现场开展保护研究,探索总结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良渚经验”;三是注重交流互鉴,发布系列课题,举办青年学者论坛,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从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汲取环境土遗址保护领域的广泛智慧。

新华网:要做好文物保护,相关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高海彦:最重要的是要有敬畏之心。我们现在面对的可能是几千年前、上万年前的文物,所以在某个保护方法没有成熟之前,千万不要在文物上大面积使用,一定要等到其各方面都呈现出很好的效果时再使用,否则造成的后果是不可逆的。第二是做文物保护工作要能静得下心。很多文物年代久远,没有历史文献参考,就需要我们从一些细微的角度观察,并寻找各种线索,证实几千年前的先民是如何想的,他们是如何生活等。最后要不怕吃苦,学术科研本身是很艰苦的,只有如此才能有所成就。

出品人:储学军

策划:车玉明

监制:李晓云 翁璟

编导:马江 刘袁媛

视频:郭妍廷 夏越峤 宋越 张灵

海报:战晓菁

鸣谢:良渚遗址管委会

新华访谈 新华网浙江频道联合制作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新华社成都7月23日电(记者童芳、施雨岑)三星堆考古又“上新”!23日,记者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玉石器“生产车间”找到了!这是“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重要进展。位于四川省广汉[详细]

2024-07-24

新华社成都7月23日电(记者康锦谦、童芳)新发现建筑基址和手工业作坊分布、朝向呈现明显规律,新确认三星堆古城水门、城门等……记者23日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一系列新的考古证据表明:距今3000[详细]

2024-07-24

2024年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五周年。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有多难?良渚在这一难题上提供了哪些经验?带着这些问题,新华访谈专访了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文物保护团队负责人高海彦。新[详细]

2024-07-24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中国网7月23日讯 (记者苏向东)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在法国国家奥委会大力支持下,由巴黎奥组委授权,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和法国造型艺术家协会共同主[详细]

2024-07-24

3000多年前工匠在玉石上开出的精美凹槽、码得整整齐齐的石斧坑、填有大量玛瑙籽料的磉墩……记者23日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三星堆公布新的考古发现,不仅为大量出土珍贵文物来源提供了重要[详细]

202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