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七成受访者感到被算法“算计” 防止算法推荐成窥私“木马”

发布时间:2022-03-13 02:17:26 来源: 编辑: 浏览:

  只要“网络一线牵”,“算法”就能运用信息数据为用户“悬丝诊脉”。大数据算法精准智能的“私人定制”,在提供高效率数字服务的同时,也让人产生信息安全的隐忧。近日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网络个人隐私是民众当下最为关注的安全问题,有七成受访者感到自己被算法“算计”,近五成受访者在算法束缚下想要远离手机。

  大众所言的“网络安全感”与其“自我掌控感”相关,在算法“无处不在”的当下,刚和朋友说了想吃什么,之后打开外卖软件就发现相应商家信息;出于好奇点进一条新闻,软件就一直推送类似消息;人走到哪里,点评软件就能替自己把周围的吃喝玩乐先摸个遍……有网友吐槽说,一些App算法已经延伸到“通讯录、相册,甚至偷偷录音、拍照,上过的网站,搜索记录,人际关系、家庭关系”。

  许多用户为求便捷,也只能“任由”算法挖掘个人信息——即使具备网络安全意识、察觉到自己被“算计”,也缺乏重获“自我掌控感”的渠道和手段。软件算法如此“贴心”,却让人不够“放心”。

  “整个人会感到一种巨大的羞耻和空虚。”据媒体报道,有用户表示,当自己发现短视频软件不停“投喂”大量纯消遣娱乐信息时,他的确被吸引、忍不住“一刷就是几小时”,但内心一股“耻感”也一直纠缠着他,让他认清自己正在“快餐式”娱乐中消磨时光。这个角度上讲,让用户感到失去“自我掌控感”的不只是个人信息安全,还有那些本能够被适当克制的欲望和想法。

  “定制就容易产生滥用”,算法滥用的后果往小了说会损害个人权益,往大了讲则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有学者提出,网络安全、数字安全是托起数字文明的底层逻辑。数字时代也必须“以人为本”,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只有坚守“道德准线”,才能为用户信息安全“兜底”;技术应当为用户提供恰当帮助,而不是纵容甚至诱导用户逐渐走向沉迷。如若“道德准线”不存,用户必然流失,数字技术也就如沙上建塔。

  目前,网络安全作为一大新型安全领域已经越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相应的法律监管政策也在持续完善。同时需要认识到,在数据算法的“技术前线”持续“超速”向前推进时,网络安全领域法律政策的出台的确存在一定滞后,亟待完善补足。去年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指出,“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为身处网络空间的社会大众立下一面盾牌。而今年3月1日起新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则让用户把握住算法推荐技术的“剑柄”,让公众更有网络时代的“自我掌控感”。

  算法推荐能为社会大众提供便捷,是大数据时代的一种技术馈赠,而绝不能使之成为肆意窥探个人隐私的“特洛伊木马”。只有社会各方时刻遵守现有的“法律红线”、坚守内心的“道德准线”,我们才能在数字时代的“技术前线”不断寻求发展与突破。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大视野新闻网讯 白雪敏)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以其便捷性、功能多样性在社会面迅速普及,它们不仅可以记录健康数据、提供[详细]

2025-05-13

(大视野新闻网讯 白雪敏)“去年观望的多,今年都是抢着投”资本蜂拥而至。 “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同时我觉得商业路径还是不清晰,尤其是人形机[详细]

2025-04-07

  (大视野新闻网讯 白雪敏)“帮我点份附近的午餐”“帮我创建一个面对面的群聊,数字为××××,并将群聊的名字改成×&t[详细]

2025-03-13

(大视野新闻网讯 白雪敏)记者2日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决定有序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同时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详细]

2025-03-02

  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这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详细]

202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