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两会快评:短视频时代搞科普不能只靠科研人单打独斗

发布时间:2022-03-13 02:17:14 来源: 编辑: 浏览:

  今天,你又刷了多久短视频?近日,有政协委员提出,要用新媒体促进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鼓励各领域专家、学者在短视频平台开展科普。也有人大代表建议,鼓励和支持专业人士传播科普知识,加强平台对科普传播的监管。

  如今,我国已经有8.8亿短视频用户,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流量池。代表委员们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短视频,也是因为这里日活量大,但讯息太多、太杂。

  有些视频披着科学外衣,动辄“研究披露”“数据表明”,实际上是以科学之名,行卖货之实。有些账号,看似权威专业,但只是把别人的内容东拼西凑,还曲解夸张,误导受众。

  当然,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在接纳和拥抱“科普博主”的身份。毕竟,哪里有流量,科普工作者就该在哪里开疆拓土。要传播好声音,就得用好喇叭。

  不过,这些科普人员大多是“为爱发电”,没团队,没投资,有时还要担心被前辈或同行误会为“不务正业”。短视频追求“短平快”的特点,也和严谨的科研内容天然存在矛盾。要在短视频这一科研人员不熟悉的领域,靠科普产生爆款,其实很是需要花心思去研究和尝试。

  因此,用好短视频做科普,还需多方出力。

  如代表委员所说,我们应该有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平台上露脸,为他们拥抱短视频平台破除障碍;平台也要对相关内容在流量上进行倾斜,把优质科普内容积极推送给潜在受众。平台本身,也得对所谓的科普博主设立准入门槛,对知识类账号加强形式审查的同时,对内容有所评估和把握。

  相关部门还可以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科普机构和短视频平台达成合作,让专业“智囊团”为科普内容进行把关。其实,做科普,也未必一定要科研人员亲自上阵,还可尝试“撮合”科研团队和专业短视频团队,取长补短,在短视频阵地上,扬起科学的旗帜。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大视野新闻网讯 白雪敏)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以其便捷性、功能多样性在社会面迅速普及,它们不仅可以记录健康数据、提供[详细]

2025-05-13

(大视野新闻网讯 白雪敏)“去年观望的多,今年都是抢着投”资本蜂拥而至。 “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同时我觉得商业路径还是不清晰,尤其是人形机[详细]

2025-04-07

  (大视野新闻网讯 白雪敏)“帮我点份附近的午餐”“帮我创建一个面对面的群聊,数字为××××,并将群聊的名字改成×&t[详细]

2025-03-13

(大视野新闻网讯 白雪敏)记者2日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决定有序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同时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详细]

2025-03-02

  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这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详细]

202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