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山东的殷切期望。牢记总书记视察菏泽提出的“农业这个优势不能丢”的殷切嘱托,菏泽把乡村作为最迫切、最有效的突破口,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突破,筑牢后来居上坚实基础。
立足特色产业,一朵花绽放一座城
经过一代又一代花农的精心呵护,曹州百花园内的“玉翠荷花”,已花开四百余春,见证着时代变迁、城市发展。
_比“玉翠荷花”花龄更久远的,是菏泽催花牡丹历史。早在明朝时期,菏泽花农便通过土炕“熏花”的方法,让牡丹冬季开花。历经600余年的岁月沉淀,催花牡丹作为菏泽的特色名片,在年宵花市场中颇受追捧。今年春节期间,40余万盆催花牡丹花开全国,给数九寒冬带来融融春光。
牡丹,这朵旧时王谢堂前花,如今不仅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成为“中国牡丹之都”花农致富的金钥匙。
牡丹花可赏、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菏泽牡丹特色产业,从单一种植、种苗、切花、观赏向“医药化工、日用化工、食品加工、营养保健、畜牧养殖、工艺美术、旅游观光、食用菌、新型材料”等九大领域不断延伸,形成全产业融合发展的完整企业链条,真正实现一朵花造福一座城。
去年,菏泽牡丹特色产业首次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100余盆催花牡丹与300盆牡丹插花作品,相继亮相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牡丹之都”的特有魅力。
菏泽做大特色产业,做强优势品牌。曹县芦笋、东明西瓜、成武酱菜、鄄城中草药、陈集山药、南王店西瓜……各县区特色农业产业百花齐放,形成产业集群,走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菏泽路径”。
破题脱贫攻坚,筑牢后来居上坚实基础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菏泽170万群众的稳定脱贫,为加快实现后来居上目标提供了坚实基础。
菏泽曾是山东省委确定的2个扶贫工作重点市之一,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5年初,省标以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1.4万人、占全省的37.7%,全省20个脱贫任务较重的县菏泽有9个,200个扶贫工作重点乡镇菏泽有135个,200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菏泽有1480个,贫困发生率达11.5%。
回首过去的五年,菏泽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举全市之力实施“三个一”脱贫攻坚工程,打出产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组合拳”,170万群众稳定脱贫,85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出列,历史性高质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破题脱贫攻坚,菏泽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基础、拓展路径,努力让更多贫困群众得到实惠。在全国第一个绘制“全市贫困人口分布地图”“全市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分布地图”“全市产业扶贫分布地图”三张地图,弄清了“贫困人口在哪里,贫困村在哪里,哪里贫困人口多,哪里贫困人口少,归谁管,由谁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实现了精准挂图作战。
为压实扶贫干部帮扶责任和贫困群众脱贫主体责任,菏泽组织1267个市县部门单位与1576个扶贫工作重点村、4.9万名干部与22万户贫困群众签订双向承诺书,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和帮扶干部的帮扶积极性被充分激发。
面对贫困群众就业增收难题,鄄城县董口镇“小窝棚”引发家门口就业扶贫大思路,脱贫攻坚期间,在全市推广建设3107个扶贫车间,累计安置和带动38.1万名群众家门口就业,10.2万名群众稳定脱贫。受邀参与国家和省扶贫车间标准制定,扶贫车间做法被纳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参阅精准扶贫案例,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评为全球最佳减贫案例之一。
攻坚滩区迁建,圆世代安居乐业梦
上过央视新闻的毛吉志,是东明县长兴集乡竹林新村的一位农民画家,也是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见证人。他用画笔,记录着黄河沿岸群众从饱受水患到实现安居乐业的生活变迁。
2021年12月26日,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通车,毛吉志作为滩区迁建群众代表登上首发列车。在他最新创作的一幅画作上,一列“复兴号”高铁驶过乡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快庆祝。
长期以来,黄河滩区受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和行洪影响,发展较为滞后。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站,黄河在境内全长185公里,穿越东明县、牡丹区、鄄城县、郓城县,形成滩区面积504平方公里,滩区人口14.6万人、约占全省的1/4;贫困人口2.6万人、占全省的3/5。如何让滩区群众摆脱“黄患”危害、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菏泽发展绕不过的坎,也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菏泽累计投资150多亿元,集结8万建设者,全市党员干部扛牢责任,勇于担当,不舍昼夜战滩区,历时五年日夜奋战,完成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重大民生工程,14.6万滩区群众彻底摆脱黄患之苦,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63岁的陈佰藏是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原党支部书记,搬进新社区,大事小情还是一如既往关心,家里跟着他的两个孙女,一个在社区小学上学,一个进了社区幼儿园,不用专门接送,有了更多时间做起社区服务工作。
住进新社区一年多,说起现在的生活,陈佰藏一张嘴还是“以前真的不敢想!”
目前,菏泽黄河滩区28个村台社区和6个外迁社区已全部分房到户,14.6万滩区群众实现了百年安居梦。同时,菏泽做实做好滩区发展“后半篇文章”,努力将昔日贫穷落后的“黄河滩”变成美丽乡村的“新样板”、生态宜居的“花果园”、发展致富的“幸福滩”。
网络火爆“出圈”,电商星星之火终燎原
一个县域的爆火,背后必然是多年沉淀的厚积薄发。
近两年,曹县的汉服产业迅速崛起,一举拿下全国四成的市场份额。早在十年前,曹县大集镇就已是全国最大的演出服生产基地,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任庆生,曹县大集镇丁楼村党支部书记,是大集镇敢于“吃螃蟹的人”。这位十几年前认为“网店就是传销的另一种形式”的朴实农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电商致富带头人。
今年山东省人代会期间,省人大代表任庆生除了忙着履职尽责外,还要接受一拨又一拨记者的采访。“90%以上村民都在从事电商产业,汉服销售量占全国份额的43%左右,演出服销售量占全国的73%左右,带动了几万人就业人……”任庆生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相关数据统计,作为首批“淘宝村”的丁楼村,2018年人均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新近崛起的电商大县,曹县近年来有8万多人返乡创业。
2021年,菏泽“淘宝村”“淘宝镇”数量双双位居全国地级市第1位,农村电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菏泽以崛起的农村电商,破题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提升行动,持续推动农村电商提质增量,努力打造中国农产品电商之都。
曹县大集镇淘宝产业园,集网上商品交易、物流配送、融资支持、综合服务、人才培训于一体。园区入驻企业超过150家,实现电商交易额10亿元,荣获“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称号。
菏泽积极推广农村电商“大集模式”,已建成电商产业园区51个,“淘宝村”“淘宝镇”分别达到516个、84个,全市县区实现淘宝村镇域全覆盖,曹县保持全国县域第二大“超大型淘宝村集群”,农村电商成为菏泽又一靓丽名片。
高效高质农业,走好富民强村之路
刚刚闭幕的菏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如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是不少代表关注的话题。
“当了36年村党支部书记,我对农村工作很有感情,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要在土地上做文章。”曹县磐石街道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深有感触地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五里墩村发展产业更注重绿色循环,打造农牧共生经济示范区。
30多年前的五里墩村穷得出名,土地大面积盐碱化,不仅收不了几粒粮,还要靠购粮证过日子。这样的烂摊子,让村支部的“铁汉子”都退缩。因为有学历、有口碑,王银香成了村党支部书记的不二人选。
正是在土地上做文章,王银香带领村里群众发展畜牧养牛,从立体养殖,到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曹县“克隆牛”“归一牛奶”叫响全国。
高效高质的现代农业模式,不仅为城市人群提供农事体验、旅游观光的绿色空间,更为带动传统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趟出新路子。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农村发展一定要注入持续的动力,吸纳并留住人才。
鄄城县旧城镇葵堌堆村葵丘庄园不远处就是黄河大堤,堤坝旁是成片的光伏发电板;干净平整的柏油村道边果木成林,各种果树林林总总,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如今一年四季总有累累硕果挂满枝头。村党支部书记卢景生带领大伙儿在探索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菏泽路径中,蹚出了独特的“葵丘印记”。
2014年回村任职前,卢景生已在外经商多年。回村任职后,他提出“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村子”的思路。
千年古村借助历史文化底蕴,发掘葵丘品牌,打造完善旅游产业,描绘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新景象,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产业兴则乡村兴。如今,在我市一批以牡丹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正在兴起,通过大力培育农业全产业链,积极培育农业特色品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刚刚过去的一年,菏泽克服30年来最严重小麦条锈病和突破历史极值强降水的不利影响,全年粮食总产达157.5亿斤,占全省的1/7,全国占比1.15%。特色农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大蒜、芦笋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国第一。
菏泽把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坚持“稳字当头”,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切实担负起菏泽农业大市的使命和责任。
从脱贫攻坚取得完胜,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站在新赛道的起点,菏泽这座农业大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突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月17日,中国共产党菏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菏泽市委书记张新文作了《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奋力谱写后来居上崭新篇章》的报告,报告提出,这五年,我们栉风沐雨、精准施策,脱贫攻坚取得完胜。今后将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突破。要聚焦补齐乡村这块菏泽发展的最大短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切实增强后来居上后发力。
乡村是实现后来居上的重要突破口,补齐乡村这块菏泽发展的最大短板,切实增强发展后发力,菏泽乡村振兴之路已然走得蹄疾步稳。
(菏泽日报记者 张 啸)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4-08-07
2024-07-14
2024-07-01
2024-07-01
2024-05-29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