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我对中国有着特别的情感”(我与导师谈中国)
让中国故事被更多人听见(海外学子看海外)
从基因中解锁种子的秘密(科创正青春)
书写拼搏故事  绽放青春光彩
“我对中国有着特别的情感”(我与导师谈中国)
  维杜塔教授和家人在山东旅游时留影。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高牧洋在俄罗斯留学,他的导师维
让中国故事被更多人听见(海外学子看海外)
  杨雨涵(右)与其多米尼加寄宿家庭主人合影。  作者供图  本科毕业后,我选择了来美国学习教育学。
从基因中解锁种子的秘密(科创正青春)
  赖锦盛在玉米地进行研究工作。   受访者供图  粮安天下,种业为“芯”。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
书写拼搏故事 绽放青春光彩
  图①:11月15日,第一届学青会在广西南宁落幕。图为演员在闭幕式上表演。  本报记者 王 亮摄  
  • “我对中国有着特别的情感”(我与导师谈中国)
  • 让中国故事被更多人听见(海外学子看海外)
  • 从基因中解锁种子的秘密(科创正青春)
  • 书写拼搏故事  绽放青春光彩

教育

原标题:专项计划:让更多学子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日前,一位“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致谢登上热搜。这位同学论文致谢的第一句,是“感谢党和国家给每位学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她本人正是受益于国家专项计划,才得

2024-06-18

原标题:高考志愿填报,需注意些什么 高考结束后,报志愿成了考生和家长的头等大事。填报志愿需要注意什么?与往年相比,今年有何不同之处?学校、家庭怎样才能形成合力,帮助考生做好这件大事?为此,本报记者特邀专家学者为考生

2024-06-18

原标题:学校、专业、城市,怎样选择更科学2024年高考已经结束,紧随而至的便是志愿填报环节。考试成绩的关键性自不必言,但志愿填报也不可忽视,“七分成绩,三分志愿”,一语道破它的重要作用。填报志愿时,考生往往面临学校、

2024-06-18

原标题:我学者发现有机分子间相互作用新模式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张国庆教授团队发现了有机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新模式――芳香酰亚胺与脂肪胺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光诱导电荷转移复合物。他们证明了该

2024-06-18

原标题:纳米新药有望诱导胰腺癌细胞焦亡6月16日记者获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教授孙备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平安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可用于诱导胰腺癌细胞焦亡的新型纳米药物。

2024-06-18

原标题:人类正常胚胎发育调控机制揭示6月16日,记者从中南大学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获悉,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林戈课题组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商周春课题组合作,首次在全染色体组水平解析了非整倍

2024-06-18

原标题:新策略或可防治扩张型心肌病损伤6月16日,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获悉,该院心血管内科教授陈琛和教授汪道文研究团队,发现了心肌细胞内长链非编码RNA DCRT介导的线粒体代谢功能紊乱在扩张型

2024-06-18

  邱先生在湖北武汉出生,中学时在武汉的一所足球传统学校就读,喜欢踢球。大学毕业之后,他前往德国科隆工作、定居,现在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送儿子小邱去踢球。  邱先生陪孩子练球的生涯是从小邱4岁多时开始的,

2024-06-18

  中法青年在“中法建交60周年:遇见青年・遇鉴文明”青年对话会开幕式前演奏《茉莉花》。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从中国江南水乡的苏州博物馆到法国的卢浮宫,从中法译者合作翻译《红楼梦》《西游记

2024-06-18

  本报北京电 (记者王美华)6月11日至16日,第十四届北京大学消化肿瘤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创新、共赢、卓越”为主题,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设有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专场,与会院士和专家聚焦最新研究进

2024-06-18

原标题:新研究破译昆虫嗅觉“密码”对昆虫来说,气味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之一。近日,我国科学家研究破译了昆虫嗅觉“密码”,揭示了气味配体诱导的气味受体离子通道门控机制,为研发针对气味受体的新型昆虫绿色行为

2024-06-17

原标题:十位院士谈如何选专业2024年高考成绩出炉后,志愿填报即将开始。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怎么选择专业?这些专业有何前景?做决定时该考虑哪些因素?本报特邀请十位院士,回答考生及家长关心的相关问题。小学科、大视野

2024-06-17

热点关注

专题聚焦

头条阅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