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坐火箭是什么感受?桂海潮回校讲授“飞天第一课”

发布时间:2024-02-01 09:35:11 来源: 编辑: 浏览:

人民网北京1月31日电 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悉,日前,在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地球80余天后,中国航天员、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北航宇航学院教授桂海潮回到了学校,与师生进行交流。他深情寄语学子们,要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永葆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梦想。

航天员桂海潮老师回校师生交流会现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

航天员桂海潮老师回校师生交流会现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

“作为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能在太空中做科研实验,我感到特别幸运、开心和自豪。”桂海潮谈到,在轨驻留154天,3名航天员紧密配合,进行了1次出舱活动和中国空间站第4次太空授课活动,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他重点向大家介绍了在轨期间开展的科学实验、空间站管理与运行、健康监测、日常生活和记录、科普教育活动等相关工作。

“坐火箭,太爽了!”火箭升空时,桂海潮这句情不自禁的感慨,曾经引发许多网友关注讨论。本次交流会现场,他也分享了自己当时的感受。

“当时一点都不紧张,非常专注。一方面是执行程序,一方面也是感受体会飞行过程。”桂海潮回忆说,“我感到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超重,后背有一股厚重的力量,稳稳地托着自己的身体挣脱引力、拔地而起。我深刻感受到,那一刻,是祖国托举我飞天!”

谈到太空授课背后的故事,桂海潮透露,“球形火焰实验”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在舱内开放空间中演示燃烧实验。舱内风速较高,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为了降低风速,乘组经过观察思考,反复摸索尝试,提出了对舱内出风口进行封堵导流的方案,充分发挥创造力,就地取材制作工具,最终取得了最佳的微重力球形火焰演示效果。

“授课中大家看到的,实际上已经是我们在空间站中的第9次点火实验,也是演示效果最好的一次。”桂海潮说。

航天员桂海潮老师回校师生交流会现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

航天员桂海潮老师回校师生交流会现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

通过回忆训练期间和在轨执行任务期间的一个个小故事,桂海潮与师生们分享了他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更为深刻的感受和领悟。

“未来,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能把在训练期间和执行任务期间的收获和体会、所学所思的经历和经验融入科学研究和课程教学当中,同时把我对‘载人航天精神’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努力为祖国培养更多空天报国、科技报国的人才。”桂海潮表示。(李依环、王晴)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人民网上海1月31日电 (记者孙竞)“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服务高质量发展,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即如何促进智能技术与人才培养相生相长,如何培养学生超越机器的核心竞争能力,如何推动传统能力培养向[详细]

2024-02-01

人民网北京1月31日电 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悉,日前,在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地球80余天后,中国航天员、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北航宇航学院教授桂海潮回到了学校,与师生进行交流。他深情寄语[详细]

2024-02-01

人民网上海1月31日电 (记者孙竞)31日上午,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平行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会议旨在分享各国有关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政策与经验,促成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详细]

2024-02-01

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和《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发布。顾超 摄人民网上海1月31日电 (记者孙竞)今天,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闭幕式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正式发布了全球数字教育[详细]

2024-02-01

原标题:中性笔里的“山西元素”虽是寒假,可太原理工大学墨水研发实验室里却一片忙碌,该校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刘守军带领研发团队,正在对墨水的速干性、书写流畅性和黑度等方面进行调整。[详细]

202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