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财眼观两会】李燕代表:建议推动医疗机构配置创新药,必要时行政干预

发布时间:2024-03-03 08:54:50 来源: 编辑:佚名 浏览: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3月1日电 (王玉玲)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中新经纬获悉,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带来了一份关于支持民族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发展的建议。

  李燕认为,当前,中国医药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获批新药数量屡创新高。但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行业“内卷”、创新能力不足、高质量创新成果少、整体国际竞争力偏弱等问题依然存在。

  据此,李燕提出多项建议。首先是坚持系统理念,持续优化药物研发环境。李燕分析表示,近年来,中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药物创新研发的举措和指导原则,引导行业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赢得国际市场竞争力。但中国创新药起步晚,在资源积累、要素集聚、人才储备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政策会商和部际联动,综合性政策共同谋划,专门性政策相互衔接,密切配合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综合治理。”李燕说道。

  其次,李燕表示,中国医药产业、头部医药企业目前处于“仿转创”的爬坡过坎期,需要加大释放政策红利,不断培育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议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国家平台上给予民营医药龙头企业单独申报通道,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在科技项目立项、评审过程中提升企业专家比例,提升产业化应用科技创新项目比例,探索建立重点科技型企业成果和科研项目直报渠道。

  再次,李燕建议,构建协同创新转化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搭建起“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成果转化“桥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上游开展基础研究,明确下游承接转化的责任、目标、验收标准以及产生效益对上游研究的补偿机制。

  最后,李燕提到,现今创新药自身尚存在上市时间短、民众认知不足、价格相对偏高等不足,进入临床使用面临着“入院难”“入医保难”及“支付结构单一”等问题,医患可及性差。

  为此,李燕建议,充分考虑创新药的实际特点,在市场准入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环节通盘考虑,整合解决。

  一是针对目前各地对于创新药挂网存在的限价要求不统一、挂网路径不一致、创新药界定标准不统一等政策差异问题,建议医保部门规范明确新上市创新药的范围和价格规则,开通快速挂网通道,确保创新药上市后及时获得挂网准入资质。

  二是在严把药品生产质量关和订购关的基础上,建议放宽“一品两规”限制(注:根据现行《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通过开展药品综合评价或药品价值评估等方式,盘活新上市、高品质药品的进院渠道。

  三是目前医疗机构采购创新药的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药事会召开频率低、药品通过数量少的问题,创新药准入无门。建议加强医疗机构对创新药合理配备使用的重视,必要时通过行政手段干预,要求医疗机构定期、系统地开展新药准入工作。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来源:中新经纬   作者 王晋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高盛首席执行官David Solomon日前警告投资者,不要对美联储在对抗通胀的斗[详细]

2024-03-03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3月1日电 (林琬斯)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中新经纬获悉,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带来了“关于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的提[详细]

2024-03-03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3月1日电 (王玉玲)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中新经纬获悉,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带来了一份关于支持民族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发展的建议。  李燕[详细]

2024-03-03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3月1日电 (闫淑鑫)“AI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它极大提升了生产力,但也会加深数据泄露、‘深伪’诈骗等安全威胁,针对AI的网络攻击和利用AI技术攻击网络的[详细]

2024-03-03

  来源:中新经纬   作者 盛松成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何雨霖 上海黄金交易所博士后  2018年之后,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和国债相继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指标。这一举措符合社会融资规模[详细]

2024-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