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3-03 08:54:48 来源: 编辑:佚名 浏览: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抢抓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主动应对时代之变带来的新挑战,以进促稳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杀手锏”,也是前瞻布局,向“新”而兴,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

  今年以来,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不少地方部署工作的关键词,新动能之势正在神舟大地上孕育。北京提出,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布局电机、电池、电控、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山东表示,将开展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领域,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既是硬道理,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厚植优势。

  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相互关联,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赋能并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在产业全面振兴中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人才支撑。创新驱动根本要靠人才,人才队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资源。一方面,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另一方面,要继续探索更加合理全面的人才聘用制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机会和更宽阔平台。总之,要积极拓宽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渠道,让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在此形势下,抢抓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主动应对时代之变带来的新挑战,以进促稳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杀手锏”,也是前瞻布局,向“新”而兴,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

  经济发展从来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优化。从“链”字发力,布局新兴和未来产业,从“绿”字发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就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来源:中新经纬   作者 王晋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高盛首席执行官David Solomon日前警告投资者,不要对美联储在对抗通胀的斗[详细]

2024-03-03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3月1日电 (林琬斯)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中新经纬获悉,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带来了“关于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的提[详细]

2024-03-03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3月1日电 (王玉玲)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中新经纬获悉,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带来了一份关于支持民族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发展的建议。  李燕[详细]

2024-03-03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3月1日电 (闫淑鑫)“AI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它极大提升了生产力,但也会加深数据泄露、‘深伪’诈骗等安全威胁,针对AI的网络攻击和利用AI技术攻击网络的[详细]

2024-03-03

  来源:中新经纬   作者 盛松成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何雨霖 上海黄金交易所博士后  2018年之后,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和国债相继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指标。这一举措符合社会融资规模[详细]

2024-03-03